正去世,已經無法考訂,總之秦林說得沒錯,對於張居正而言,至少有“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責任,實為人所共知。
所以申時行提議為何心隱平反昭雪,在湖北武昌府立碑撰述其事,已經是對張居正非常嚴厲的譴責了。
這時候的人非常看重鄉籍,張居正張江陵、嚴嵩嚴分宜(江西分宜)、高拱高新鄭(河南新鄭)、徐階徐華亭(松江華亭),都是以籍貫而名之,張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旗下江陵黨干將便以湖北人最多,如鍾祥曾省吾、荊州李幼滋。
各省在京師建有會館,比如什麼湖廣會館、四川會館,同鄉官紳走動頻繁、同氣連枝,同鄉、同學、同門、同年,文官講的“四同”裡頭同鄉在排第一,就是官場中有什麼牴牾,看在同鄉面上總要容讓三分,可見鄉籍之重。
武昌府和江陵同在湖廣,而且距離並不遠,在那裡樹立為何心隱平反昭雪的碑文,就是在湖北的父老鄉親面前大大的出張居正的醜,比起西湖嶽王廟前面鑄秦檜跪像,也只有程度輕重上的差別。
可江陵張家主動前往致祭,這效果就截然相反了!
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曾省吾、戚繼光、潘季馴這些曾經為國為民立下大功的江陵黨干將盡遭罷黜,張家大公子張敬修被逼得服毒自盡,就算張居正有專橫跋扈的毛病,這樣的報復也太過分了,朝野輿論已漸漸傾向於同情張家。
不要說原本就傾向於改革新政、靠攏江陵黨的那些勢力。就連曾經被張居正貶謫的左都御史趙錦、廣東巡按蔡夢說等人。都相繼上書朝廷為張家鳴冤求情。
現在的張家幾位公子,早就沒有一官半職,而且這輩子都不大可能起復為官了。
另外萬曆那麼厭惡張居正。查抄張府的聖旨還是被秦林想方設法攔了下來,何心隱畢竟只是布衣身份,又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是張居正殺了他。難道還真能為此事把江陵相公從地下挖出來鞭屍?
也就是說,張家前往致祭,完全出於本心,並非迫於形勢委曲求全,或者惺惺作態。
何況這還是萬事講究個禮法等級的大明朝,何心隱以布衣身份妄議朝政,甚至經由師兄徐階,介入朝廷宰輔重臣的傾軋鬥爭,私下以“隱相”自許。在大多數官員眼中本來就有其取死之道,並不是完全無辜的。
在張家完全無慾無求的前提下,幾位公子還在何心隱平反昭雪時前往致祭。反而證明張家高風亮節不計前嫌。完全彌補了張居正在何心隱一案中受損的名譽,而且有子如此。乃父可知,從另一種角度向世人證明,張居正與何心隱之間並無私仇,何心隱之死,實為推行新政的形勢所迫罷了!
顧憲成倒是不沒有想到這一層,但他覺得這是由申時行提出來的,申時行這人沒什麼立場,因為萬曆厭惡張居正,申輔也逐漸疏遠張家,顧憲成覺得他不大可能和秦林串通,那麼突然得到訊息、對朝廷滿懷憤懣的江陵張家,更不可能在何心隱一事上“低頭服軟”。
張家採取對抗的態度,那就正中他顧憲成的下懷了。
沒想到秦林的應對如此乾脆利落,莫非……顧憲成疑神疑鬼的打量著前面不遠處的輔大學士申時行。
申輔正好也往這邊看,目光與顧憲成一觸,老先生臉上露出個意味深長的笑容,眼神中的鋒芒稍露崢嶸!
申老先生確實在萬曆跟前裝傻充愣明哲保身,只求把他的輔大學士太太平平的做下去,但不代表他在顧憲成這兒也要裝孫子,顧大解元萬曆八年考中庚辰科進士的時候,申閣老就已是內閣三輔了!
顧憲成的嘴裡忽然苦得厲害,他想起了自己跟著鳳磐相公張四維鞍前馬後,是怎麼對付申閣老的……
秦林那邊又是另一番情形,自從他說出去信江陵張家,請幾位內兄去何心隱靈前致祭,心學弟子頓時對他大生好感。
趙錦神色肅然,朗聲道:“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昔年何夫山因張江陵而死,江陵過世得早,生前雖沒有改弦更張,過世後卻有幾位公子致祭靈前,由子而見父,實在是高風亮節!老夫這就去信何家告知喜訊,另外便勸他們,將那碑文與狀元郎張懋修寫罷!”
何心隱死後,趙錦百般迴護何的妻兒老小,又竭力奔走謀求平反昭雪,他寫信去勸何家,當然不會有任何問題。這就是趙錦投桃報李了,由張居正之子張懋修來撰寫何心隱的碑文,無形中徹底淡化了對張居正的責難,顯得張家高風亮節,何家寬宏大量。
兵部主事宋應昌立刻大聲叫好:“江陵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