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部分

的軟實力構建已探索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許多效果,譬如中國文化年活動的舉辦,孔子學院的設立等。中國文化年已在俄羅斯、法國等許多國家舉辦,而孔子學院的設立,據新華社報道,迄今已有123所、覆蓋49個國家和地區,極大地促進了漢語和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在學理層面上,對中國軟實力構建問題的思考要在這基礎上更深入一層。透過中國文化年的活動和孔子學院的教學,中國文化確實獲得了更多、更廣、更強的走出去渠道和平臺,但這裡的問題是,除了藉此傳達我們的交流方式、喜怒哀樂、審美傾向、歷史傳統等內容外,還有什麼更深層、更系統、更容易為受眾所接受並轉化為其行動的內容可以提供。正如我們在上文所討論指出的,喜歡畢竟才是產生吸引力的第一步,而對於軟實力之所以成為軟實力、軟實力要發揮作用來說,更重要的是在第二步。因此,中國軟實力構建的學理任務就成了如何構建我們具有普世性意義的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能夠在全球化的新時空結構中競爭,能夠成為人類共享價值的一部分,能夠為形成全球共同體或全球性社會服務。

考察近代以來西方價值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它基本上也是一個其價值的普世化的歷史,只是這個過程在早期是由槍炮保駕護航的、由商品和資本鋪路的,是硬權力首先取得了勝利,爾後人們開始研究其勝利背後的軟實力。而在這一過程中,其他文化和價值不管願不願意,不管採取什麼樣的反應,也紛紛被席捲進了一個全球性的潮流和漩渦中。

中國軟實力的構建,目前談得比較多的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挖掘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二是總結中國的發展模式,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

不過,從我們上面的討論來看,在全球化背景下,軟實力內涵的精髓在於其所包含的價值、文化和制度的普世性,即可以為形成中的全球共同體或全球性社會提供多少共享價值。軟實力所包含的價值,第一要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能夠並願意仿效、追隨並轉化為他們的價值。中國的傳統文化確實具有吸引力,因此我們在海外創辦的學院都叫“孔子學院”,但光有吸引力還不成其為軟實力,要成為軟實力還應能為他人所仿效和追隨。從這一方面來看,上面所說的兩種主要路徑都有其缺陷,問題在於其普世性不足,需要我們作學理上的系統化、跨文化轉化,挖掘提煉其普世價值。正如龐中英教授所說:“不要把發展中國的軟力量侷限在所謂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提供給我們的‘軟力量’資源並不很豐富,因為中國文化傳統中具有許多不符合世界現代文明進步方向的糟粕性。”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其與其他文明的不可通約性,難以被其他文化所接受和轉化。新儒學做過很多這方面的努力,其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儒學的主要概念作一個轉換,使得其具有與其他文化的可對話性,不過總的來說並不是很成功。中國發展模式的總結也有這方面的問題,因為其中包含很多中國的具體國情,而脫離具體的國情,模式的再複製也會面臨生命力的問題。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軟實力的構建(6)

但是,我們這裡並不是要否定上面說的兩種主要路徑,相反,我們贊成這確實是兩條主要的路徑,而且兩者要結合在一起,前提是要去除其中的特殊性,挖掘提煉其中的普世性價值。

總結中國近二十多年的發展經驗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有三方面的價值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大家都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它們在中國發展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感覺到它們包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而從國際比較的視野中也越來越清楚地看到有沒有它們會造成什麼樣的區別。

這三種價值中首先在中國確立的是發展的價值。“發展是硬道理”,中國在改革開放伊始就確立了發展的合法性和核心價值的地位。經濟發展是所有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就不可能有其他方面的發展。同時,發展是一種協調的、全面的、科學的發展,而不是一種單面的、偏頗的、以環境資源或社會成本為代價的發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要協調推進,生產發展、社會發展、科學發展、制度發展、人的發展要全面發展。作為一種模式,政府要始終以發展為核心目標,以發展為首要責任,以發展為主要任務。只有發展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才能解決,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也只有在發展中才能有效地得到解決。認為制度可以解決一切、制度設計優先於發展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