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由皇室近支親王和朝廷大臣共同驗明無誤後再行公佈。

康熙這個決定的確非常英明,不僅杜絕了皇子內部的爭奪,也讓皇帝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對諸子進行考察,以便擇賢而傳。無論是對皇室內部,還是對國家而言,這都是有利的。故從康熙之後歷代都堅決奉行,不能改變。

因此,預立太子,是絕對不能做的事。

那麼,懿旨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這樁事,大家也只是這樣議論而已,誰也沒有提出來,因為一旦提出來,也難以妥善解決。

因立載湉而帶來的這個兩難之處,慈禧後來也很快意識到了,她也覺得難以處置,只好採取一種姑且這樣擺著以後再相機行事的態度。

不料,這個兩難之題卻讓一個皇室之外的人給捅出來了。

五月初,廟號穆宗的同治帝的陵墓已建好,朝廷舉行了隆重的穆宗梓宮永遠奉安大典。吏部有個主事名叫吳可讀,是個年過花甲的老頭子。主事是個六品銜的小官,本夠不上奉安資格,但吳可讀苦苦哀求,只好讓他參加。典禮完畢,在回京的半途,吳可讀忽然上吊身亡,大家從他的身上搜出一份遺折來。遺折講的正是皇室內部所議論的事。摺子上說,當時穆宗大行時,太后的懿旨只講繼嗣而沒有講是繼統,歷史上曾有繼嗣而不繼統的先例,甚至有為爭奪皇位繼承權而殺害先帝嗣子的事,為不讓大統旁落,請太后立即為穆宗立下嗣子,並說明嗣子即嗣君,日後皇上即使有一百個皇子,也不能再覬覦皇位。

吳可讀自知披了龍鱗,將來日子不好過,便乾脆一死了之,來了個大清朝絕無僅有的尸諫。

面對著吳可讀這份遺折,悲憫、惱怒、委屈、為難,種種況味,一齊湧上慈禧的心頭。

這個死老頭子倒也是真心真意為她的兒子著想的,希望穆宗有子息,希望穆宗的子息世世代代繼承皇位。若是一個通常的皇太后,對這樣忠心耿耿的臣子真是要感激不已,悲憫不已。慈禧當然有這種通常皇太后的心情,但是,立載湉是她決定的,眼下的朝政是她在掌握,東南大亂才剛剛平定,西北戰事還在進行,外患日甚一日,迫切需要的是政局穩定,上下一心,這個鬼老頭子的遺折豈不是無事生事,挑起皇室的矛盾,引起內外臣工的不安嗎?慈禧心裡委屈地想著:當初立載湉,難道就完全是私心嗎?這幾年的相安無事來得容易嗎?擇統一事有幾多麻煩,你一個小小的主事哪裡能知道皇室內部複雜的情況。既然不知,就不必多言;即使有話要說,也可以託人上道密摺。現在來個尸諫,逼得我非得公開答覆不可,而這事又如何答覆呢?你說給穆宗立即立嗣,立誰呢?

一想到這裡,慈禧心頭猛地一亮:眼下近支王公里溥字輩只有載澂的兩歲兒子溥倬,吳可讀的意思是要立溥倬為嗣。如此說來,他是在為老六說話?老六沒有為兒子爭到帝位,現在借吳可讀的老命來為孫子謀帝位?

“哼,別想得太好了!”慈禧咬了咬牙關,斷然作出一個決定:將吳可讀的遺折公之於眾,讓王公大臣、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都來議論議論,她要藉此看一看恭王府的反應,也要藉此考察一下朝廷中有沒有實心替她排難解紛、有識有謀的能幹人。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清流砥柱(18)

但出乎慈禧意外,恭王府一點反響都沒有,近支其他王府也不見明顯動靜。廷臣們則認為,無論是立嗣也好,還是立統也好,都是皇室的家事,外人如何能多嘴?過了好幾天後,才有協辦大學士徐桐、刑部尚書潘祖蔭、工部尚書翁同龢等人上了幾道摺子,都說吳可讀此舉不合時宜,為穆宗立嗣一事早有明諭,不應再挑起事端。這些話自然是慈禧所願意聽的,但她總覺得沒有說到點子上。直到看到張之洞的奏摺後,她才滿心欣慰。張之洞逐條回答了吳可讀的挑釁。

首先,張之洞明確闡發五年前兩宮太后的懿旨:立嗣即立統。如此,吳可讀所言穆宗大統旁落一說便不能成立。其次,今後穆宗的後嗣即今上的親兒子,既是自己的親兒子,那就絕無加害的道理。吳可讀的顧慮是多餘的。第三,不能按吳可讀所言,預先指定一人既繼嗣又繼統,因為這違背了家法。最後,張之洞歸結為一點:今上日後“皇子眾多,不必遽指定何人承繼,將來纘承大統者即承繼穆宗為嗣。此則本乎聖意合乎家法,而皇上處此亦不至於礙難”。

慈禧讀完張之洞這篇奏疏後不禁長嘆:用這樣簡潔而明晰的語言,把吳可讀遺折中提出的立嗣立統的複雜難題,剖析得如此清楚,既深知自己心中的難處,又把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