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生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了不起的事業,他不在其位,他沒有機會,但是他的詩歌中時時刻刻都在表達這種關懷。我想我們讀唐詩中的詠懷主題的時候,重要的不是讀了李白的詩就飄飄然像神仙一樣,讀了杜甫的詩就心情沉重,愁眉苦臉,最重要的應該是從那些詩歌裡獲得人格上的薰陶。古人跟今人不一樣,古人自有他的侷限,封建時代跟我們今天的時代有距離,但是在某些方面,古人的道德情操是可以抽象地繼承的,唐代詩人對道德價值的某些認定,對人生理想的某些追求,我們是可以從中得到很好的薰陶的。時隔千年,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唐代詩人所寫的詠懷詩,理由就在於此。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講 詠史明志(1)

唐朝是詩歌的黃金時代,詠史詩也隨之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由於剛剛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和###,因此唐朝人特別注重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在二十四史中,唐朝人編寫的正史就有八部。在“以史為鑑”的社會思潮中,唐朝詩壇上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詠史詩。那麼,唐詩中間有哪些好的詠史詩呢?唐代的詩人對歷史懷有什麼深沉的感慨?他們深情緬懷的又是哪些歷史人物呢?

古典詩歌中有一類作品是以歷史題材為主題的,這一類詩,我們傳統上稱它為詠史詩,就是歌詠歷史,把歷史上的人物、歷史上的故事作為詩歌的內容。

那麼,優秀的詠史詩是什麼樣子的呢?唐詩中間有哪些出色的詠史詩呢?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優秀的詠史詩有一個自身的傳統,這個傳統是從晉代左思寫的詠史詩開始的。晉朝有一個很有名的詩人叫左思,他寫了一組詩,共有八首,都是詠史詩,題目就叫《詠史八首》。我們看看左思的詠史詩是怎麼寫的。八首中最有名的一首說:“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在山澗裡面,在山谷的底部,有一棵鬱鬱蔥蔥的松樹,它非常高大,但是它長在低矮的山谷裡面。在山頂上則有一棵小樹苗,它只有一寸這麼粗,是很小的一棵樹苗,但是它長在山頂上。結果呢,小樹苗反而覆蓋了大樹,太陽光照下來先照到小樹苗,它的陰影投到大樹上,把大樹給遮蔽了。左思為什麼這樣寫?他是說這個社會不公平,有的人才能很好,品德很好,但是他出身低微,就好像長在山谷裡的一棵松樹一樣。相反,有的人因為出身豪門,他家庭高貴,他血統高貴,儘管他無才無德,但照樣處在社會的上層,就像一棵小樹苗長在山頂上。這樣的詩,首先是詠左思心中的不平之感,訴說他心中的某種思緒,對人生的某種感受,最後才點到歷史人物,這首詩的最後聯想到漢朝的金日、張湯兩個貴臣,他們子孫七代都做大官。然後又聯想到漢朝有一個叫馮唐的人,左思說:“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馮唐這個人難道不偉大嗎?他很偉大,很了不起,很有見解,很有才華,但是因為他出身低微,所以他一輩子都沉淪下僚,不受重視。這首詩最後詠了漢朝的幾個歷史人物,這樣的詩吟詠了歷史人物,寫到了歷史題材,所以是詠史詩。但它同時又非常強烈地抒發了詩人自己的感情,這就是左思開創的詠史詩的傳統。後來文學史上優秀的詠史詩基本上都是按這個模式來寫的。

現在轉到唐代,我們來看看唐代的詠史詩是怎樣的。我剛才說了,好的詠史詩首先要抒發詩人內心的某些感受,諸如牢騷、不平,然後才在歷史人物中間找一個吟詠的物件。這個歷史人物一定是能跟詩人產生共鳴的,詩人才會來詠他,詠他就是詠詩人自己。

李白、杜甫都寫了大量的詠史詩,他們詠過很多歷史人物。李白最喜歡詠的是兩個人,第一個是魯仲連,第二個是張良。魯仲連是戰國時代的人,戰國時代的齊國人,這個人的特點就是他很有才能,他喜歡見義勇為,幫別人解除危難,當然都是一些國家大事,當趙國的首都被秦國軍隊包圍以後,魯仲連就挺身而出,幫助趙國解圍。但是他做成這些事情以後,卻“功成不受賞”,就是人家要表示感謝,要給他官做,贈給他金錢,他都不接受,他僅僅幫別人做事而不接受報酬。他說我要是接受報酬的話,我就變成一個商人了。但是我不是商人,我是個讀書人!李白仰慕的另一個人物就是漢代初年的張良,大家對張良並不陌生,他最初曾和一個大力士去行刺秦始皇,結果沒有成功。後來他就輔佐劉邦,起兵反秦,然後又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立了很大的功勞。但是漢朝建立以後,張良也是不肯受賞,他不要高官厚祿,反而學神仙去了,學長生去了,等於是出家隱居了。魯仲連和張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