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的事情。”

“學校也是這樣的想法嗎?”

“也是。學校只想讓他保持對學習的興趣。”

“我從來沒有被強迫去學習,”沃倫說,“我只是學有興趣的東西。碰到不感興趣的東西,我就非常不爽。”

“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

“根本進不去,一碰到腦袋就彈回去了。”沃倫一邊說,一邊用手在自己的頭上比畫一個彈出去的動作。

“如果是他感興趣的東西,就學得很快。”朱麗葉補充。

我們在朱麗葉面前寫下四個單詞:成績、興趣、快樂童年、道德。然後問她,“作為老師,你覺得什麼對學生最重要?”

“興趣!興趣!”她用手指點著,毫不猶豫地說,“興趣永遠是第一。沒有興趣就沒有一切。有了興趣,偉大的成績便隨之而來。”

“那麼,作為母親,你覺得什麼對孩子最重要?”

“興趣,還是興趣。”她猶豫了一下,說道:“我希望他有一個很快樂的童年。不過,興趣還是第一位。有興趣才有快樂。”

這時候沃倫插進來:“如果學生對他的功課沒有興趣,學校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天才的。”

熱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這一點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來說,沒有什麼差別。可惜在中國,大多數父母和老師並不這樣想,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家裡,都很少有人談到它。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激情雖然重要,但卻是所有教育的場所最缺乏的。大多數人說到學習的時候,總是會從潛意識裡冒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概念,幾億個孩子在小學的課本里讀到“頭懸樑,錐刺骨”的故事,老師和父母都在向孩子灌輸這種境界,都在藉助壓力把數不勝數的知識塞進孩子的大腦。大多數學生也是把壓力當作動力,他們最經常的感受就是在壓力之下生活,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擔心成績不好,擔心在學校裡被老師排在後面,擔心在家裡遭受父母的白眼。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在拿到通知書之前的幾個月裡,他們心中的壓力達到了頂點,焦躁、緊張、恐懼、神經失常,甚至自殺,通常都是發生在這個時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所謂“十年寒窗苦”的說法,表明中國的孩子多少年來都不能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

但是在我們的研究物件中,沒有一個人被功課佔據了所有的空間。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在功課之外全都有著廣泛的興趣。張亞勤喜歡圍棋、繪畫;李開復喜歡打橋牌;沈向洋喜歡足球和橋牌。此外,喜歡繪畫的還有王堅、劉策、郭百寧、高劍峰、徐迎慶。喜歡體育的還有朱文武、凌小寧、林斌、初敏、張黔、高劍峰。喜歡詩歌的有張崢。

每個孩子都有他特別喜歡的東西,也一定有特別適合他做的東西。只要他去尋找,就能找到,只要他找到了,就會感覺到有一種激情從心裡往外冒。

另外一方面,父母和老師可以強迫孩子讀書,可以強迫孩子得到100分,可以強迫孩子按照大人的願望去拼命獲得一張大學文憑,但是,你無法強迫他為此投入熱情,你無法強迫他得到快樂。最後,就像沃倫說的,你無法強迫孩子成為“天才”。

對一個孩子來說,“熱情的驅動力”特別重要,因為被熱情驅動和被壓力驅動有著重大的區別: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一個目標明確,一個無所適從;一個再累也覺得快樂,一個即使很輕鬆也不快樂。前者將成為“E學生”;後者則只能停留在“第三級”,甚至有可能滑向“第二級”。

讓我們體會一下,你內心深處的渴望和學習之間的關係有多麼密切。你只要想一想哪一個早上你醒來時感覺到特別快樂,想一想那一天你的課程是什麼,想一想那一天有沒有一個瞬間觸動了你的渴望。如果有,那是什麼?

渴望是建立在熱愛的基礎上的,並且有你自己的成就和自信來滋潤。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張亞勤的一個觀點:“選擇是你的自由。放棄了這個自由的學生,很難體會什麼是真正的興趣、激情和成功的快樂。”

美國孩子按照意願讀書,中國孩子把讀書當志願

如果一個美國孩子不喜歡學校的課程,而更喜歡畫畫,爸爸媽媽也會說:“他有他的自由。”

——張益肇

14歲那年,益肇要決定自己到哪一所學校去讀高中。

他知道臺灣海峽兩岸的孩子在這種時刻個個緊張萬分,都希望去一所好高中,這在臺灣叫“明星高中”,在大陸叫“重點高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