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物、採掘野生果菜養活自己,那種生產方式下,個人時常會數天獵不到動物,如果不是在部落之內人人共享獵摘成果(亦即,部落成員之間隱性地進行跨時間的價值交換),許多個人很快會餓死。
因此,人際間的金融交易是任何社會都必須進行的,只是實現人際金融交易的形式、方式很不一樣,今天我們熟悉的外部市場提供的金融證券只是其中之一。原始社會里,“部落”公有制是一種實現形式,那種安排下,個人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自己的財產,也沒有自己的權利,但好處是,在大家都沒有自我的架構下,所有東西和果實都共享,讓彼此活下去的能力最大化。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序言 金融的邏輯是什麼?(5)
農業社會里,人際金融交易也以人格化的隱性方式實現,其交易範圍縮小到家庭、家族這些血緣體系內。家庭、家族之內不分你我,養子就是為了防老,子女即人格化了的保險品、信貸品和養老投資品;親戚間“禮尚往來”就是我說的跨時間價值交換的代名詞。得到一份禮就讓你“欠一份人情”,下次回送禮時你才還了那份“人情”,所以,那種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頭寸是以“人情”記下,而不是以顯性金融合約的形式記錄的。
當子女是實現跨時間價值轉移的最主要方式時,農民規避風險、養老的境況就不是由保險產品的好壞、股票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