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只顧生產、不顧所產東西有沒有人要或者有沒有市場,那不是在創造價值,而是在摧毀價值。原來,沒有派上任何實際用場的一代代銀河計算機,也是一堆廢鐵,是在摧毀價值。等等,等等。
反而看之,即使一樣東西沒有花多少投資或者多少勞動時間,它的價值照樣可以很高。最具體的例子是像百度、騰訊、無錫尚德這樣的公司,這些公司都只有不到十年的歷史,而且都是由幾十人創辦起來,也沒有自己的高樓大廈(至少到幾年前沒有),但市值都是幾十億美元,不僅遠高於其實際投入的資金和時間成本,而且比那些投資花費巨大、擁有眾多廠房裝置與高樓大廈、經營運作了幾十年的武鋼、一汽、二汽等,更值錢。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價值取決於這些公司能帶來的效用,或者說收益,而不取決於其建設成本,跟建設所需的勞動時間關係不大;換言之,價值由未來的收益而定,不是由過去的成本決定。
效用決定價值,而不是勞動成本決定價值,這對於理解金融的邏輯極為重要。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投資銀行中介服務,假如張三要創辦一個造船廠,就像江蘇熔盛重工集團三年前創業時候一樣,他手頭已經有20億美元的造船訂單,只是需要兩億美元投資。如果造船廠做成了,公司的價值能漲到20億美元以上。問題是,張三自己無法找到投資者。在另一方,溫州、香港等地很多個人和機構有很多空閒資本存在銀行,賺3%的年利息,他們找不到風險相對能接受但回報很好的投資機會。 。。
序言 金融的邏輯是什麼?(4)
這種情況下,挑戰在於需要資金的創業者找不到投資方,而願意投資的又找不到合適的專案,經濟發展就這樣受阻。投資銀行家李四的作用恰恰是把他們兩方牽到一起,利用他平時在張三和投資方中間建立的信任,讓他們兩方做成投資交易。這對張三和投資方來說,是雙贏,張三的造船業務能擴張、個人財富能大大增加,而投資者的未來回報預期也遠優於銀行存款利息。為促成這種金融投資交易,雖然李四可能只花了5天時間,勞動付出有限,但是,由於張三和投資方都信任他,他信用增強服務為張三、為投資方分別創造了數億美元價值(他至少是使這種價值前景成為可能),那麼,李四得到1000萬美元(相當於所籌兩億美元資金的5%)的佣金是應該的。——當然,5%的佣金或許有些高,但是,正因為李四給交易雙方帶來這麼大的未來財富前景,他的貢獻的價值顯然應該跟這種未來財富前景相連,而不該由他花的勞動時間決定。
四
從金融作為“大社會”中一份子的角度研究金融,那還是2001年之後的事。回過頭看,那之後的學術思考和研究,讓我更加認識到金融發展的價值。轉折點出現於2001年暑期,那次回國旅行,讓我看到中國社會變化如此之大,激發我研究市場發展、關心社會轉型的問題。
2002年6月至12月間,我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訪問,期間上一門“金融經濟學”課程。課程內容基本跟我從1991到2001年間在威斯康星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以及耶魯大學所授博士班課程的相同,那就是,先假定各類金融市場已很發達,已給定了,我們唯一要做的是如何為金融資產定價、如何在資本市場上運作、如何利用證券產品把投資和風險配置得更好,等等,講課的重點是推導金融數學模型、市場經濟模型。之後,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也講過類似課程與內容。
幾次講吓來,我意識到,對於金融市場還正處於發展之中的國內同學來說,這些理論不僅很超前,而且的確難以把這些理論跟他們的生活以及未來就業聯絡上,因此,他們對於課程的反映一般,應屬情理之中。
但是,那些教學經歷和觀察也啟發我的思考,如果說今天的中國人還不能像金融理論模型中的消費者那樣,能夠在眾多信貸、保險、投資、養老、理財金融產品中去挑選並找到最理想的投資理財組合的話,那麼,在更傳統的古代、近代社會中,人們又是如何生活、如何規避一輩子中方方面面的風險,做好養老、病殘時期的生活安排呢?金融經濟理論是不是對於沒有外部金融市場的傳統社會的人就不適用呢?
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單個人生存下去的能力是很低的,天災人禍、身老病殘時你都需要其他人的幫助。所以,為了能夠更順利地活下去,也為了生命的延續,個人必須跟其他人進行跨時間、跨空間的利益交換,即,人與人之間的金融交易是人類活下去的必須。比如,原始社會時期,人靠打獵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