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慈航未曾收徒,賺取功德,原來慈航一見孔子,立馬感應到冥冥之中有股威壓襲來,充滿警告意味。
慈航心神感應,知道是天地警告,不容眾仙插手,否則立馬誅殺。
感受到這股不論貴賤,一以貫之的威嚴,慈航也就絕了收徒之念,不過也傳下**,日後孔子成道之時,不得不還其因果。
聖賢出世,瞞得過一般人,卻是哪裡能夠瞞得住諸天聖人,老聃手中握著竹簡,正津津有味的讀著周朝史冊,突然望了一眼魯國所在的東方,臉上微微一笑。
“無量天尊【百家爭鳴】始也”
其頭上一片清氣浮沉,一卷書簡展開,篆文遊走,清亮如水,響起陣陣清泉叮咚之音,聞之神清氣爽,四肢舒暢,毛孔大張,吞吐仙靈之氣。
道德文章三千,濃濃書卷之氣充盈,大道至簡,微言大義,書盡人間大道,道完萬千玄機。
孔子少而好學,博聞強識,聞名於諸侯,開創儒門一脈,大講“仁政”之德,遊走列國而不得重用。
老聃居週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孔子聽聞老聃之名,欲要求教,於是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
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
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
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卻是暗藏險惡用心,勸孔子莫要好高騖遠,還須腳踏實地,摒棄自以為是的才幹和過分揚志的情態。
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老聃何等人,一眼就看出孔子根本就是口是心非,不以為然,也就沒有多說。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
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聞言,忙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
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大講無為而治之道,要孔子放棄其思想。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言道:“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孔丘新奇,問道:“水有何德?”
撫摸三尺白鬚,指著黃河言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炫】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