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苑圍獵,以藉機考較各皇子。各位皇子也深知這次圍獵對自己政治前程的重要性,而尤為看重的當數奕擰和奕忻。奕擰深知自己在騎射方面遠遜於奕忻,行前求教於自己的老師杜受田。杜受田就讓奕擰到時不發一箭,如皇上問起,可以說現在是春天萬物萌發之機,正是鳥獸生息繁衍之機,實不忍殺生,以傷天和。圍獵結束,眾皇子中果然以奕忻獵獲最多,而奕擰空手而歸。道光便問四阿哥為何一無所獲,奕擰便把老師臨行前傳授的複述了一遍,道光大悅,稱讚四阿哥真乃仁君。立儲的天平便開始傾向奕擰。
道光帝病重,把奕擰和奕忻召到床前入對,藉此最終決定皇位的繼承人。奕擰和奕忻深知這次召對的重要性,各向自己的老師請教。奕忻的老師卓秉恬則教授,如皇上問起,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條陳。而奕擰的老師杜受田認為在條陳時政方面,四阿哥肯定不敵六阿哥,惟一的辦法就是當皇上自言老病時,不說話只管哭,以表仁孝之心。奕擰依照其言,果見其效,道光甚感欣慰,遂立奕擰為皇太子。而奕忻則同觸手可及的皇位交錯而過。
奕擰之所以成功上位,乃是倚了杜受田之力,而杜受田又靠揣摩宣宗皇帝心意取勝。儘管奕忻學到了卓秉恬因長期兼管京尹而獲得的理政務實之才,但卓秉恬最終未能替奕忻取得皇位,大清帝國的歷史,從那時起便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
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1850年3月9日)未滿十九歲的奕擰登上了帝位,改明年為咸豐元年。尊皇貴妃為皇貴太妃;追封早薨三兄為郡王,封弟奕忻為恭親王(咸豐二年四月分府,命仍在內廷行走),其餘諸弟皆為郡王。
志大才疏的奕擰也就是咸豐皇帝雖然有心振作,但卻越弄越糟,隨著太平天國的發展壯大,大清國的局面也越來越糟,此刻的奕擰顯然不認為局面的敗壞是因為自己志大才疏能力不足所致,在他看來原因在於內而軍機、外而督撫都辜負了自己。咸豐三年,太平軍林鳳祥、李開芳部逐步逼近京畿,已對那些老臣徹底失望的咸豐皇帝這才想起了自己二十歲的弟弟——恭親王奕忻。
咸豐三年九月,奕忻受命在軍機處行走。這是在雍正七年軍機處(房)設立以來的第三位出任軍機大臣的親王(第一位是怡賢親王允祥,但允祥任職不足一年就去世了;而第二位成哲親王永瑆也只入值軍機十個月)。此刻的奕忻剛滿二十歲,在軍機處又屬新進,但在咸豐的默許與支援下奕忻很快成為了事實上的領班軍機大臣,咸豐五年初太平軍北伐軍全軍覆沒,而奕忻也因為“畿輔肅清,予優敘”。但卻在咸豐五年七月被以“莫須有”的罪名罷免了。
直到咸豐十年八月初八日(9月22日),英法聯軍即將攻破北京之時,奕擰用肅順之謀,以“坐鎮京北”、“將以巡幸之備,作為親征之舉”為名逃往熱河(承德),同時任命奕忻為“特授留守京師、督辦和局、便宜行事、全權欽差大臣”留京善後。這個所謂的“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其實是肅順排擠奕忻的手段,這個職務把恭親王送進了一個既危險而又難以措手的境況。
奕忻在北京由桂良、文祥輔佐開始了與侵略者的談判,而就是在那時,奕忻也第一次戴上了“賣國賊”的帽子。
奕忻想起了往事,不由得流下淚來。
“……大沽未敗以前,其時可剿而亦可撫;大沽既敗而後,其時能撫而不能剿。至夷兵入城,戰守一無足恃,則剿亦害撫亦害。……故不得不權宜辦理。”事實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談判無非是任列強予取予求罷了,無論改換何人進行談判也決不會有什麼迥然不同的結果,此外躲在熱河的咸豐又命令奕忻“將退兵各層迅速定議,俟該夷酋進城,即行前住畫押換約,保全大局,毋再耽延,致生枝節。此時天氣尚未嚴寒,該夷如能早退,朕即可迴鑾以定人心”。九月,條約達成,奕忻上奏自請議處,咸豐以“恭親王辦理撫局,本屬不易。朕深諒苦衷,毋庸議處”為由赦免了做替罪羊的弟弟。
在這一過程中,侵略者的強大與先進無疑給了奕忻極大的震撼,奕忻由原先的“理智型攘夷派”(奕忻在咸豐八年上《通籌大局不能稍涉遷就折》主張拒籤《天津條約》,之後又上《江岸通商貽患甚巨宜早籌戰備折》主張積極備戰)轉變成了“師夷自強派”,咸豐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61年1月20日)咸豐批准了由恭親王奕忻、文華殿大學士桂良、軍機大臣文祥等在9天前在《通籌夷務全域性折》中提議設立的“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統管一切涉外事務,並任命奕忻為首席總理大臣,桂良、文樣擔任總理大臣;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