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看看,到那時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路上也好走些。
鄧知信再次勸說失敗,便不好再強求,幫著鄧知仁把地道和院門加固了,以防再出事。
原本說好了在家裡待上七八天,到臘月十六再回京,可宋氏憐惜他一路奔波辛苦,到臘月十二的時候就為他打理好了行囊,讓他第二天就出發,這樣路上也不必趕得太著急,鄧知信不願意這麼早就離開,非要等到臘月十六,宋氏只好再退一步,讓他臘月十五一早吃了餃子就走,“這一回能見著你安然無恙,娘就知足了,你也不必在路上緊趕慢趕的,提早走,到了京裡還能休息個一天半天的緩一緩。”
鄧知信見母親如此堅持,只好答應了。
宋氏給他準備了許多吃的,乾糧、肉乾、鹹菜,還有一支大水袋,行李不少,除了鄧知信自己的東西,還有宋氏帶給小孫女紅兒的小衣服、小銀釧、小鞋子等物,另外還有一大包宋氏給鄧知信做的棉襖棉褲棉靴,雖然現在鄧知信娶了媳婦,這些本該是他媳婦張氏操辦,可這是母親對他的愛護之意,不是一樣的。
臨到離開的時候,宋氏和兄弟倆都紅了眼睛,鄧知信跪在地上不起來,宋氏拉了他兩下沒有拉動,再也忍不住悲意,抽出帕子捂住面容轉身回了屋,鄧知仁把哥哥扶起來,低聲囑咐了一番,鄧知信靜靜地聽著,過了一會兒,他深吸了一口氣,邁步走到堂屋門前,“娘,我走了——”
“去吧……”宋氏的聲音聽起來十分沉悶,像是強忍著痛苦一般。
溫華和平羽站在一旁,看著宋氏哭得淚流不止,輕輕地道,“娘,我們去送送大哥。”
宋氏低頭擺擺手,溫華便拽著平羽出門來,見鄧知信扶著門框仍然望著屋裡,便輕聲道,“大哥,時辰不早了,我們去送你吧。”
鄧知信點點頭,又朝屋裡看了一眼,牽起馬,緊了緊固定在鞍具上的包袱,“走吧……”
幾個人把鄧知信送到了村外二里處的大路上,鄧知信回頭望了望家裡的方向,驀地看見村口有一個藍色的身影站在那裡久久凝立著,他心裡一顫,閉了閉眼,轉過頭去上了馬,“就到這裡吧!不用再送了,天冷快回去吧!你們……在家裡要好好的……”說罷,撥馬轉身離去,只見那匹馬開始還是小跑著,到後來便撒開了蹄子快跑起來,很快就消失在視線之中。
鄧知仁滿目惆悵,靜了一會兒,轉身往村子的方向行去,“回去吧。”
鄧知信走後,鄧知仁又恢復了從前的活力,現在小撥的響馬神出鬼沒,不定時的襲擊村莊和路人,但基本上都是在晚上,即便如此,鄧知仁的豆腐生意還是未開張,因為梁氏的產期近了,肚子越來越大,宋氏勸他少在外面停留,他在家不是打柴練武,就是忙著為新生兒的誕生做些準備,跟村裡的接生婆打了招呼,那些孩子用的被褥褯子用不著他準備,可是嬰兒的搖籃,小床,遮風擋光的架子等等,他全靠自己的一雙手做出來了。
溫華見了,竟隱隱有些羨慕梁氏——不過她倒還清醒,自嘲的笑了笑,很快就把這種想法拋到腦後了。
親朋中的小輩們陸陸續續的來看望宋氏,給她拜年,因為從年初二開始家家戶戶都走親戚,有些人不願意將時間趕得太緊的便選擇在年前不太忙的時候先把這事兒提前辦了,不至於年後全堆在一起弄得忙忙碌碌。
令人詫異的是白潤白期知竟然也來了。
他帶著兩個隨身的小廝,小廝手裡提著禮盒,進了鄧家便朝宋氏作揖施禮,宋氏沒想到他會這麼鄭重的上門拜年,連忙道,“快請起,溫華,給期知上熱茶,這麼冷的天先喝些熱的暖暖。”
平羽詫異的看了他一眼,白潤朝他笑笑,在宋氏的示意下坐在一旁,對前些日子鄧家遭遇的事情表示慰問,隨後又說了白莊和自家的一些事,“說起來,不光是您這邊莊子,就連白莊也遭遇了響馬呢,我家首當其衝被人盯上了,要不是之前新修了大門和院牆,估計也等不到官兵來救急了。”
他家是富戶,不盯著他家還能盯誰家?宋氏微笑地聽著,問道,“這響馬一來,弄得人心惶惶,你們的學業受影響了麼?”
白潤一拱手,笑道,“這回過來還有一事,好叫嬸子得知,因為童試快近了,先生希望我們不要耽擱學業,這兩個莊子之間雖有軍兵駐紮,可是家裡的人仍舊不放心,因此我便稟了祖父祖母,請求先生容許我在學堂裡住著,這樣就不必每日來回奔波把時間浪費在路上,還能有更多的機會和同窗們讀書交流,家裡已准許了,先生那邊也沒有反對,從今天起我就住到學堂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