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濤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這種紋樣被稱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壽海。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誰發明的?
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皇帝”、“詔”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漢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皇帝制度。“詔曰”這兩個字則最早用於漢代的帝王文書中。之後被歷代帝王沿用下來。可是,“奉天承運”這幾個字,在明朝以前卻從未在史書中出現過。
一種說法為:“奉天承運”這四個字連用開始於朱元璋,不僅因為他命名的“奉天殿”,還因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著這幾個字。這一說法則是由明朝萬曆時期的天文學家沈德符最早提出來的,在他寫的一本《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明太祖訓中曾經說過,皇帝所執的大圭刻著“奉天法祖”這幾個字,所以皇帝也被稱為“奉天承運皇帝”,皇帝頒佈的詔書前面也都會加上“奉天承運皇帝”的稱呼。“奉天承運皇帝”這稱號再加上“詔曰”這兩個字,重新斷句,漸漸就演變成了現在電視劇中常聽到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說法。
秦始皇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從根源上來說,應該溯源到秦始皇。當時他稱雄天下,不再滿足於王的稱號了,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其玉璽上就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
從什麼時候開始稱皇帝為“萬歲”?
“萬歲”這個詞本來只是人們由於內心喜悅以示慶賀的歡呼語。秦漢以前,歡呼“萬歲”是比較普遍的事。比如馮諼替孟嘗君在薛地燒掉債券,頗得人心,於是“民稱萬歲”。
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也常常呼喊“萬歲”,並逐漸成為一種禮節。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萬歲”便成為帝王代稱了,但這並不是帝王唯一或專有的稱呼,當時叫“天子”也可,“天之驕子”,表明其擁有的權力是上天所賦予的,至高無上。如果對別人呼喊“萬歲”,皇帝也不干涉。漢武帝曾想把“萬歲”據為己有,不許別人用。但是人們並不全遵照他的意志,一到高興的時候還是歡呼“萬歲”,禁不了也無可奈何。
到了宋朝,皇帝的“萬歲”癮可大啦!如果有大臣被稱為“萬歲”,就算犯禁,要受到重罰。以忠貞聞名的寇準有一次與溫仲舒同行,路上遇到“狂人”,迎馬高呼萬歲。寇準的政敵得知後,向皇帝告發,以致寇準被罷去同知樞密院的高職,降為青州知州。
第一篇 古代政制(4)
可見,自從宋朝開始,“萬歲”一詞成了皇帝的專用名詞,如果誰再隨意歡呼“萬歲”,就會有殺身之禍。到明朝以後,規定更加嚴格,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清王朝被推翻後,“萬歲”一詞才還其固有面目,人們還是把它作為一種慶賀的歡呼語。
萬歲爺的典故
乾隆(弘曆)幼時,隨祖父康熙(玄燁)在四方橋散步。康熙口吟一聯:“四方橋,橋四方,四方橋上看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康熙讓乾隆接下聯,乾隆靈機一動吟道:“萬歲爺,爺萬歲,萬歲爺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乾隆當上皇帝后,下揚州微服遊八方亭,見一名叫阮元的孩子在讀書,乾隆考阮元:“八方亭,亭八方,八方亭上望八方”,阮元答之:“萬歲臺,臺萬歲,萬歲臺前拜萬歲。”
古代百姓是怎麼稱呼君王的?
稱呼在位皇帝,背後一般稱呼為皇上、皇帝、天子、當今聖上等,當面則稱呼為皇上、陛下。在影視劇裡,我們常見到明清兩代稱呼在位的皇帝年號,其實這是一種不恭敬的稱呼,僅比直稱皇帝名姓略強,只有對皇帝不恭之人私下裡如此稱呼。
比如,我們稱呼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呼愛新覺羅?弘曆為乾隆皇帝,都是皇帝死後人們對他的習慣稱呼,皇帝在時,是沒人敢如此稱呼的。
不同的朝代,皇帝習慣稱呼產生的法則不同:秦朝是以世系為稱呼的,如二世;漢至隋是以諡號作為稱呼的,如漢武帝;唐至元,用廟號;明朝廟號、年號並用;清朝用年號。
廟號、諡號與年號
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起源於商代,發揚於漢朝;如漢高祖劉邦、清世宗雍正。
諡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如漢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