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桶石油(1噸石油為7。33桶),而法國則提供沙特在石化工業、基礎設施、軍火上的援助。法國和伊拉克也達成了50億桶石油的易貨貿易協定。德國和日本也希望與中東達成雙邊協議,但卻礙於二戰”戰敗國地位無法像法國那樣自由行事。歐洲和日本都希望用本國貨幣來購買石油,而不需要儲備美元來購買石油。這意味著美元將失去國際結算貨幣的地位,換句話講,美元將喪失霸權地位。
石油輸出國中最有發言權的是沙烏地阿拉伯。沙特的石油生產主要是由投資建立阿美石油公司的美國石油財團所控制。美國與沙特的關係極為特殊。1974年6月,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創立了美國—沙特經濟合作聯合委員會,強令歐佩克組織成員國只接受美元作為石油交易的結算貨幣。在美國的操縱下,1975年,歐佩克國家的部長一致同意接受美元作為石油出口的唯一支付貨幣,其餘貨幣一概不行。從此,美國政府將佈雷頓森林黃金交易體系轉換成了一種極不穩定的以石油為基礎的美元體系。而歐洲與日本不得不儲備大量美元用來購買石油,它們陷入了與第三世界國家相同的命運,只能任由美國對它們進行肆意的壓榨與掠奪。
1975年,美國財政部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和沙特政府簽訂秘密協議,規定“透過紐約的聯邦儲備銀行,與(美國)財政部借貸業務建立一種新型關係。在此安排之下,沙烏地阿拉伯貨幣局將購買持有期至少為一年的美國財政部新的有價證券”,這樣沙特由於石油漲價而獲得的大量美元儲備將被用來彌補美國政府的赤字。在美國政府的安排下,來自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戴維·馬爾福德擔任沙特貨幣局首席投資顧問,他負責將沙特的石油美元投入到美國的銀行。
與此同時,世界油價的上漲讓美國五大石油公司獲益匪淺。其中埃克森公司在1974年超過通用汽車公司而成為美國規模最大與營業收入最高的公司。美國五大石油公司其中3家屬於洛克菲勒財團。歐佩克組織賺取的大量美元外匯則被存入了同屬於洛克菲勒財團的大通曼哈頓銀行、花旗銀行和巴克萊銀行,這些銀行也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銀行。
最遭殃的是拉丁美洲和東歐一些國家。它們既沒有西歐與日本發達的工業,也不出產石油。這些國家被迫將本該用於經濟發展的黃金與美元儲備用來平衡由於石油漲價而帶來的貿易赤字。美國的銀行做起大善人,將歐佩克組織賺取的石油美元借給這些國家來平衡赤字。這為後來的拉丁美洲債務危機與蘇東劇變埋下了伏筆。
左手中情局,右手弗裡德曼
美國寡頭用金融與軍事的手段瘋狂掠奪落後國家也就是後來所謂的發展中國家的財富。為了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潤,金融寡頭們侵入到世界的所有角落,以極低的工資覓取廉價的原料並開闢新的市場。“二戰”後,克利夫蘭財團所屬的共和鋼鐵公司控制的利比亞開採公司與當地政府簽訂了一個開採賴比瑞亞礦藏的80年的合同。這個公司以收入的0。5%給予賴比瑞亞政府,它自己卻得到99。5%。1946年,摩根財團控制的紐蒙特採礦公司以100萬美元的投資獲得了對富饒的東南非增美布銅礦的控制權,不出3年便從這些礦產中賺得了900萬美元。
巴西曾請美國幫助建立一個鋼鐵廠,並把富饒的鐵砂和錳砂的開採權作為送給美國鋼鐵公司的禮物。1947年,美國幫助建立的伏爾塔—雷東達鋼鐵廠開工。但這家投資1億美元以上的企業每年卻只能生產30萬噸鋼材。如果在美國本土,1億多美元可以購買產能達到100萬噸鋼鐵的工廠,還有相應的生鐵和鋼鐵的加工裝置。原來,美國公司對各種冶煉與加工裝置漫天要價,大賺暴利。這個工廠還必須向美國進出口銀行借款,貨款利息等於在它所生產的每噸鋼材上面加8美元。在工廠由5個人組成的董事會里,有兩個是美國董事。這些美國金融與工業寡頭的代理人強迫該公司把原料巴西煤的2/3轉用美國煤。結果,他們抬高了巴西鋼鐵的成本,以致由美國進口的鋼可以用便宜30%的價錢來搶奪它的生意。
美國執行的是一種與大英帝國形式不同但實質相當的新型的帝國主義政策。早年的大英帝國是直接佔有一個國家。而美國金融寡頭們則是在落後國家以奴隸勞動般的條件榨取大量財富,並限制這些國家的工業發展,使它們處於依賴美國的銀行、出口公司和製造公司的地位。透過這種間接控制的方式,美國的寡頭們獲得了落後國家的自然資源、工廠、鐵路和其他關鍵部門的所有權及控制權。其實控制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幾乎也就是控制了一個國家的政治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