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0%以上石油的巴庫地區推進。原因是看中了這裡的石油資源。

“二戰”前,美國和蘇聯是當時石油生產的兩大國,一直由英國控制的中東的石油生產量較小。“二戰”後,美國憑藉自身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驅逐英國勢力,逐漸控制了中東地區。其中最為巧妙的策略就是扶植猶太人在伊斯蘭文化地區建立以色列這樣的附庸國。

早期中東各國均拒絕美國建立軍事基地,以色列的建立,中東的門戶便被美國開啟了。美國將以色列當成自己在中東的經濟與軍事基地,可以威懾、離間、控制中東各國,最終達到支配中東石油的目的。同時還能讓以色列為美國的霸道背黑鍋,而美國自己卻充當起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的調解人。這恰如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所說的:“美國之所以願意援助以色列,是為了美國的本身利益;美國願意支援以色列克服其經濟困難,是為了在這一地區保留一支力量……而美國為以色列的花費要少得多,以色列還不要求美國派軍隊去以色列,但以色列卻保障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隨著美國對全球石油資源控制的加強,美國石油公司主導了戰後市場。從“一戰”到20世紀70年代,標準石油解散後形成的公司中最大的3家,即新澤西州埃克森、紐約美孚和加利福尼亞州雪佛龍,與美國海灣、美國德士古、英國石油公司(BP)和殼牌石油組成了石油壟斷同盟,人稱“七姊妹”。這7家公司佔有全球石油儲量的大部分,控制著各國的經濟命脈。在這種情況下,美元必然成為世界石油貿易尤其是中東石油貿易的結算貨幣。而“二戰”後的中東石油產量飛速上升,決定了世界石油價格的高低。

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美元失去黃金之錨。歐洲與日本都力圖掙脫美元的枷鎖,獲得經濟獨立的地位。甚至有很多國家開始將手中的外匯儲備從美元換成德國馬克。美國精英開始採用一些巧妙的策略,來保持美元獨霸天下的地位。

美國胡佛研究所儲存的檔案記載,1973年5月,幾十名世界頂級金融和政治人物瑞典瓦倫堡金融家族(Wallenbergs)的海島度假勝地薩爾茨約巴登召開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大通曼哈頓銀行的戴維·洛克菲勒,洛克菲勒盟友——大西洋富田石油公司的羅伯特·安德森,英國BP公司董事長格林希爾勳爵,華寶銀行的埃裡克·羅爾爵士,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的喬治·波爾,洛克菲勒財團代理人後任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的大名鼎鼎的布熱津斯基,義大利菲亞特集團的喬萬尼·阿涅利、基辛格和德國的奧托·阿梅龍根。

會議的目的不是為了阻止可能產生的石油價格波動,而是如何管理將要被創造出來的大量石油美元。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公司顧問沃爾特·利維預計歐佩克組織(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中東石油收入的上升將會剛好超過400%。他預言:“石油進口成本將大幅度提高,石油消費國的貿易平衡將遭遇巨大困境。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等國家空前的外匯盈餘積累將導致嚴重後果……在石油出口國、石油進口國、石油生產國、國際石油公司的所在國以及石油生產和進口國的國家石油公司之間,政治、戰略和權力關係的全面調整剛剛開始。”美國金融與石油寡頭的目的無非是利用石油的美元結算優勢,引發石油危機,大幅提高石油價格,以此讓其他國家永久性地依賴美元。

1973年10月6日,在美國的策劃下,埃及和敘利亞入侵以色列,發動“贖罪日戰爭”。1973年10月16日,歐佩克組織宣佈石油提價70%,即從每桶3。01美元提高到5。11美元。除了伊朗表示反對漲價外,其他國家都表示支援這個決定。同一天歐佩克的阿拉伯成員國指出美國在中東戰爭中支援以色列的事實,宣佈對美國和荷蘭實行石油禁運。次日,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亞、阿布扎比、卡達和阿爾及利亞宣佈削減石油產量。在基辛格的操作下,伊朗國王巴列維改變口氣,再次提出漲價要求。1974年1月1日,油價再度上漲,幅度超過100%,歐佩克基準油價上漲到11。65美元,石油價格上漲了4倍。

當時美國進口的大部分石油都是來自於加拿大、加勒比地區和委內瑞拉,1973年僅有22%的石油來自於中東。而歐洲與日本進口的石油有80%都來自於中東地區。油價上漲對除英國外的歐洲與日本的打擊甚大。歐洲國家要想脫離美國的控制,只有與中東聯手。1974年,法國政府表示,願意為科威特提供石化與煉油技術來換取石油。同年,法國與沙特政府達成協議,沙特在未來20年供應法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