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東宮太子,不過是一個空殼罷了。
縱然是要交出去,也不能是交給趙王李系。
今日李亨若是冊封他人為將,他都不會反彈這麼激烈。可既然是趙王李系,日後必然對他這個太子構成深深的威脅,李豫當然不可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
李豫向自己的鐵桿麾下諸多人投去了求援的一瞥。
南衙十二衛和北門四軍所屬,左右金吾衛、左右羽林衛、左右龍武衛等諸大將軍,十數名三品大將在左羽林衛大將軍馬安義的帶領下,慨然出班,呼啦啦跪拜了一地,朗聲齊聲高呼,以趙王李系才德不足不能統兵為由,強烈反對給予李系軍權。
旋即,又有李揆、馬平等文臣大聲附和。
如此一來,滿朝文武中反對的聲浪超過了半數。這些文武大臣跪在地上,或痛哭流涕或聲色俱厲或苦口婆心地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勸阻皇帝收回成命。
李豫嘴角浮起一抹得意的笑容。
皇帝再有打算,也不能逆著群臣的集體反對而不顧。而事實上,皇帝的詔命若是沒有各級朝臣的貫徹落實,也就相當於一句空話。
趙王李系神色微變。儘管他心性沉穩,但當面有這麼多的朝臣指責他才德不足、能力很差,他的心情還能好過的了?要說不難堪、不憤怒,那是假的。
只是趙王李繫心裡很清楚,無論如何,今日這種場合下,不適合他自我辯白,甚至不能多說半句話,只能靜觀其變,看看皇帝能不能抗住這種巨大的壓力。
說實話,李系沒有太大的把握。
群情鼎沸,殿上亂成了一鍋粥。皇帝李亨貌似憤怒到了一個極致,他呼呼地穿著粗氣,緩緩坐在了龍椅上。
李泌和杜鴻漸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眸中讀到了一絲無奈。皇帝想要幹什麼,傻瓜都能猜出來。只是皇帝似乎對李豫的勢力和反彈力度估計不足,如今被李豫裹夾著眾臣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逼宮反撲,皇帝看上去一點應變的準備都沒有。
既然如此,又何必急匆匆推趙王李系出來?這實在是有些操之過急了呀。(未完待續。)
第三百八十一章 誰是最後的贏家(11)
第三百八十一章誰是最後的贏家(11)
沒有人能體會皇帝此刻的心情。
文臣倒也罷了,尤其是當面見到禁軍中所有主要將領都變成了李豫的鐵桿擁躉,唯李豫之命是從,絲毫不將自己這個皇帝放在眼裡,李亨心裡暗暗浮起了一股濃烈的寒氣。
這要是李豫身懷異心,眾將群起而響應,自己這個皇帝還能繼續做下去嗎?答案是否定的。當初,他可正是採取這種類似的手段,將太上皇李隆基給逼走的。
而由此,他心底的決心也因此變得更加堅定。
“馬安義,汝竟敢非議皇子,指責朕躬,你的膽子很大啊。”李亨一字一頓怒斥道。
馬安義自恃有李豫撐腰,有恃無恐地恭謹道:“陛下,臣不敢。只是趙王殿下才德不足,有目共睹,將十幾萬朝廷將士交在趙王手上,臣實在是擔心會有全軍覆沒之憂……”
“古有紙上談兵的趙括,可在臣看來,趙王殿下比趙括還有不如。據臣所知,趙王殿下****只知飲酒作樂,對統率兵馬之事一竅不通,請問陛下,趙王何以領兵?”
馬安義質疑的是李系,但炯炯的目光緊盯著的卻是皇帝。這哪裡是質疑趙王李系能力不強,而是質疑皇帝用人不明啊。
李亨聞言心裡氣不打一處來,面色陰沉著緊盯著馬安義聲音冷森森地:“馬安義,朕之皇子,能不能帶的了兵,朕自然心裡有數,不需要你來指手畫腳,教朕怎麼做!”
皇帝目光鋒利如刀,怒視著馬安義,馬安義被皇帝看得有些毛骨悚然,額頭上冷汗直流。他知道自己這番已經得罪慘了皇帝,以後若是有機會,皇帝必然向自己開刀。還有趙王李系,這一回算是徹底得罪死了,將來只要李系得勢,必然要報今日之羞辱。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為了李俶一脈的整體根本利益,在涉及李系統兵掌權的大事上,由不得他有任何的讓步。
今天他們這些人在朝堂之上讓步,他日,趙王李系就會起勢,那麼,倒黴的還是他們。
以禁軍將領為代表的在朝的武將悉數出場,跪伏在地,慷慨激昂地反對皇帝任命李係為兵馬副元帥,聲勢不小,這些武將在長安在朝中的影響力之大可想而知,他們本著法不責眾的倚仗,捆綁在一起共同進退,鬧得皇帝狼狽不堪,很難下臺。
李系躬身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