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樣面色大變的李俶。幸福來得太突然,李俶有那麼一瞬間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到他確認了李泌的詔命無疑時,臉色不由狂喜。
冊封為太子,又加封為中書令。這是何等的恩寵和信任!
這一刻,李俶感覺到非常羞愧。
他再次出班拜伏在地,聲音哽咽拜謝皇恩。
李亨淡然道:“汝為朕之皇長子,德才兼備,忠勇過人,協助朕平定叛亂,這天下,有汝之一半。朕順應天命,冊封汝為皇太子,入主東宮,號為大唐儲君。希望汝日後忠於國事,也好在朕百年之後,接掌社稷江山——諸位愛卿,傳詔天下,後日一早祭告宗廟!”
李俶(以後改稱李豫了)感激涕零道:“父皇恩德,澤備於天,兒臣當竭盡所能、夙夜在公,梳理國政,為父皇分憂!”
李俶的鐵桿擁躉們自發出班,跪伏在地,歡天喜地地附和著李豫的話,山呼萬歲不止,金殿之上原本凝重沉悶的氣氛因為李豫的被冊封為皇太子而變得喜氣洋洋。
李泌和杜鴻漸幾人面面相覷,暗暗倒吸了一口涼氣。
皇帝這到底是打了一張什麼牌啊,一邊擢升非李豫派系的重臣,一邊又賦予李豫更大的權勢,進而封為儲君——原本議定儲君需要文武商議後上表勸進,如今倒成了皇帝一個人做主,只是這種乾綱獨斷迎合了多數朝臣的心,沒有人反對罷了。
李亨環視著在李豫身後齊呼啦跪了一地的佔據了滿朝文武中大半的官僚人群,臉色微微一變,卻旋即變得波瀾不驚。李豫對於朝臣和朝政的掌控力度,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大。
但接下來,誰都沒有想到,皇帝竟然還有第三道詔命。
當李泌一字一句宣佈出冊封趙王李係為尚書左僕射、天下兵馬行軍副總管(即天下兵馬副元帥)、三日後率軍出征平叛的詔命時,又引發了金殿之上的震撼,竊竊私語聲不絕於耳。
李泌悄然向杜鴻漸投過興奮的一瞥。
皇帝這一招真的是太高明瞭。先冊封郭子儀一個武將首腦,安撫了朝中武將派系的人心;旋即又提拔非李豫派系的文臣,平衡了文臣的心;而就在冊封皇太子李豫之後,緊接著冊封趙王李系,賦予其等同於郭子儀的軍權,隱隱對太子李豫形成了某種牽制。
趙王李系山呼萬歲,拜謝隆恩。
李系雖然表面上波瀾不驚,實際上內心深處掀起了巨大的波瀾。這個時候,他終於意識到,孔晟曾經的暗示並非空穴來風,皇帝早就有心要扶植他起勢,然後憑藉他來抗衡李俶。只是李系並不知道,李亨也是今日一早才剛剛下定了決心。
李豫臉色大變,方才被封為太子的喜悅漸漸消散。他是何等是心機城府,馬上就意識到皇帝這是在搞權力制衡的帝王心術了,一方面冊封自己為太子,穩住自己這邊的朝臣,一方面又故意扶植趙王李系起來,為日後牽制東宮未雨綢繆打好基礎。
別看他進入東宮,成為合法的大唐儲君,又佔據了中書令的高位權柄,但卻失去了軍權。名義上,他還是兵馬大元帥,但大元帥之下有兩名掌兵的副元帥,郭子儀和趙王李系,權衡利弊之下,實際上是變相削了他的兵權。
李豫咬了咬牙沒有任何遲疑,他馬上出班拜倒道:“父皇,兒臣以為不妥。平叛乃是軍國要務,事關天下穩定和朝廷威儀,趙王文不足輔國、武不能上陣殺敵,讓他率軍平叛,萬萬不可!”
李亨深色不變,淡淡道:“太子,你與趙王,都是朕的兒子,既然你當日都能領軍統兵,趙王也無不可。”
李豫卻輕蔑地掃了跪伏在一側的趙王李系,高聲道:“父皇,兒臣認為,二弟趙王並不能服眾,將朝廷兵馬交在他的手上,必定釀成大禍!還請父皇收回成命!”
李亨的聲音微微有了幾分怒氣:“太子,你待如何?”
“父皇,兒臣願意親自統兵,率軍出征。兒臣願意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立下軍令狀,若是不能剿滅安慶緒叛軍所部,兒臣願意以死謝罪!”李豫慷慨激昂道。
李亨冷哼一聲,怒斥道:“你是大唐儲君,一國太子,焉能輕易離京?若是你在軍中有個什麼閃失,讓朕怎麼面對這天下臣民?”
李豫嘴角抽搐了一下,皇帝以此為理由,倒也義正辭嚴,一時間他倒是無言以對。
這個時候,李豫終於醒悟過來,自己算是上了皇帝的套,欲罷不能了。皇帝先是給了自己一個甜棗,旋即又掄起了大棒子,大唐儲君是不錯,但對於手裡的權力,李豫可是半點也不想交出去。話說回來,一個失去了絕對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