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古,公元前一千六百年以前,在二里頭(洛陽)有小件銅器,魚鉤一類。公元前三千年在紅山文化(渤海岸)發現冶銅的場地。在河南淮陽,也發現了冶銅的遺蹟。可知,巫祠時代正是銅的試製時期。試製有時候成功了,有時候失敗了。成功了,得到一小塊銅,失敗了得到的是一堆銅渣。在今天知道主要的原因是溫度,但是,在高辛時代沒有測量溫度的辦法。就不能不想到火由天神管理著。重黎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反映了銅冶煉,一定不是火種的故事。高陽從事了星曆的制定,高辛從事了銅冶煉的試驗,銅冶煉開始於巫祠時代。這件事應當引起科技史的關注。
高陽顓頊
高陽顓頊
帝的故事實際上是巫的自我宣傳。帝(巫師)開始成為崇拜的中心。被崇拜的帝並不是實際的人,而是並不存在的偶像。從偶像的崇拜終於發展到帝崇拜。那些宣傳的巫師能夠通天入地,呼風喚雨。巫祠的自我宣傳使得巫祠的地位迅速提高。要不了幾百年的時間,在一個巫祠所及的範圍內,大大小小的始族首領便做了巫祠的信徒。這個時候的巫祠開始產生出巫祠的中心。高便是這樣的中心。叫做高的巫祠在古漢語所及的範圍留下了許多記載,這使我們能夠知道巫祠宣講的內容。
高陽被當做聖地崇拜。高陽的地址已經不能知道,大致的地區能夠估計。歷史上,巫文化的發達地區,形成了巫文化中心的地區有黃河北岸的濮陽,黃河南岸的淮陽,古河道以及圍成的三角地帶。在這個地區範圍,高陽的領地在黃河以北,高辛的領地在黃河以南。這是早期時候,隨著領地的擴大,不限這個範圍。
高陽和高辛的祠消失了以後,崇拜還在,名字還在,事蹟還在。不但陽和辛成了專用名字,高也成了專用名字。在今天看來,高,祠等於是文化機構,文化機關。高陽,高辛受崇拜超出了帝崇拜的界限。
高陽的文化業績是對曆法的編制。
高陽承擔編制星曆的工作。星曆在今天叫做日曆,天文,天文臺。天文的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它需要準確的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這就需要一批專業的人員。據史記,專業的人員叫做儔人。在高陽時,還不能用文字來編制,大小成百上千的始族還達不到識字的能力。測定的星曆只能口頭傳遞。這就需要大小始族的首領的配合。這就需要高度的準確性和嚴肅性。在實際的傳遞中,有的始族重視,有的始族不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陽的巫創造了皇帝崇拜和顓頊崇拜來提高星曆的權威性。高陽是古漢語,而顓頊是(西方的)華夏方言。在高陽時代,不晚於公元前3500年,已經有了對天象的觀測。傳說伏羲製作八卦,也是在這個時期。
古書記載,顓頊對星曆的機構加以調整,由五人負責改為二人負責。一人主管編制,一人主管傳遞。史記太史公曰很詳細地講述了借用神力推行星曆的情況:
星曆來自天上,由皇帝制作,或者由皇帝來管星曆的製作,這個管星曆的皇帝便是天下第一大神,皇皇大帝。但是,皇帝是在天上,為了得到星曆,人間就必須將星曆承接下來,誰來承接呢?自然是神。有專門承接星曆的神,而顓頊就是管這個工作的(神)。
“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顓頊受皇帝的委託,來承接星曆的工作。顓頊就任命了二個官來專門的做星曆的傳承,以前是五官。這兩個官一個是管南的重,一個是管火的黎。重從天上接星曆。黎便將星曆向人間傳遞。自從顓頊接受了委託以後,星曆的傳遞恢復了正常。)
司馬遷在做史記以前曾參加了西漢曆書的編制工作。曆書完成以後,他開始了史記的寫作。他對曆書的歷史是很熟悉的,他寫史記時,有關曆書的資料來自商代。商時代的講述就是這樣。司馬遷時代,鬼神十分盛行。春秋戰國時不說鬼,不說神的風氣已經蕩然無存。關於星曆的材料不能使用。他用太史公曰這種作者自述的方式,沒有摘錄現成的材料。在介紹皇帝授星曆的前面用了一個“概”字。在講述顓頊整頓星曆秩序時,採用了通神的一段,但說顓頊受之,也不說受誰的指令。可知,星曆天授的意識多麼強烈。
如果不是有記載,我們大約不能相信星曆的編制早到巫祠時代。司馬遷認為星曆從神農時代開始。古書記載,“夏寅宗伏羲”:伏羲時已經有了對天象的觀測。夏人從伏羲那裡得到“寅”(夏曆)。不管這些事情的實際結果怎樣,證實了在史詩時代已經出現了有組織的編制曆法的工作。在今天,稱星曆為舊曆,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