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墓。這樣高度的巫文化早了秦安遺址和紅山文化1千多年,走在始族巫文化的前列。
語言這個東西有地區性,如果說東,西兩顆明珠,秦安和紅山,因為語言的原因沒有古漢語的記錄,那麼,在地處古漢語中心的衛河地區一定有史詩的記錄。既然太行人顯示了高度的巫文化,那麼,就不難確定,太行史詩也是高度巫文化記錄有巫祠的資料。
在使用古漢語的始族中有兩個著名的巫祠,一個巫祠叫作高辛,一個巫祠叫作高陽。以高辛和高陽為標誌,古河道開始了巫祠時代。經過了長期的氏族鬥爭,大汶口人退出古河道。大汶口人的始族中心在古河道消失。入主古河道並且孕育出來大商輝煌的是高辛和高陽2支巫祠氏族。
春秋以後,直至西漢史記,黃帝以後的第2帝是高陽顓頊,第3帝是高辛嚳。在史記裡,對顓頊和嚳的記載簡略。這是兩個被後人忽略的名字。本文清理史詩資料,發現,第2帝和第3帝原來是兩個起源於始族史詩的崇拜。可是,中華五帝中,黃帝,堯,舜被當作首領,記載詳盡,描述繪聲繪色。顓頊和嚳只有崇拜的名分,事績模模糊糊,也不當作首領描繪。什麼原因呢?
歷史上發生過從商到周的變革:商人衰落了,周人興起了。商人祖先的史詩不再被稱頌。於是,顓頊和嚳被當作“前朝”,周時代的春秋人忽略了商文化,因此將嚳和顓頊簡略的記載進歷史,只有兩篇祭祀辭保留下來。
高辛嚳
高辛的崇拜叫做嚳。嚳便是赫赫五帝的第三帝。戰國時,嚳被當做古首領,熱烈的講述。在關於五帝的讚語“五帝德”對嚳做了極熱情的評價。我們細讀讚語,發現,嚳不是古首領而是一位生育神。
(原文)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辛”是巫祠高拜祭的主神,這1篇讚語就是對辛的祭祀辭,從文字看不早於春秋時代。這1篇祭祀辭說了一些什麼事?讀者,你看懂了嗎?是不是比今天宗教的“經”還難懂?辛崇拜不晚於距今8千年就開始了,如果計算到商人周人拜祭為祖先就不少於4千年,如果計算到春秋時的這篇祭祀辭那麼就不少於5千年。5千年了,拜祭辛的祭祀辭拜了又拜,祭了又祭,不知道綜合了多少次,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5千年了,成了今天看到的這篇辭。這是1篇古漢語辭,本書作者用今天的漢語翻譯如下:)
高辛神來到人間,他告訴我們他為“生(育,人祖)”而來。
高辛神帶來生的祝福。向神祈求吧,他將恩惠每一位母親。
高辛神知遠察微。他將天的教誨傳給我們,他將我們的祈求帶向上天。
(高辛神將派他的信使來到我們中間。)
他的信使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他的信使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
他的信使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他的信使相貌堂堂,舉止修養,隨時恭候,為母親提供一流服務。
(高辛神的顯形化身就是帝嚳,我們塑起帝嚳的塑像拜祭吧)
帝嚳管理天下萬物,日照月行,風吹雨沐,每年都是好收成。
史記沒有整理嚳的業績,嚳的業績散見在零碎的記載中。
嚳是一個古老的崇拜,從崇拜發展到巫祠,出現的時間早,延續的時間長。因為早,因為長,經過了幾百年的商時期,到了周時,周人知道有嚳這件事情,但是,對嚳的事情又說不太清楚。西漢史記記載了嚳的讚語。讚語用高度概括,高度經典的宗教語言揭示嚳的生育神身份。司馬遷記錄了讚語,他看得懂。本書作者看懂了。偉大的歷史學家當然看得懂。司馬遷對讚語作了評論,作了解釋,說,“皆不虛。”是的,這是1篇用經典語言包裹的歷史的真實。
史記肯定了五帝,結束了戰國以來關於五帝的爭論。在“五帝本紀”,史記只是對黃帝的資料做了系統的整理。對帝顓頊,帝嚳只是記錄了五帝德的讚語。對於堯和舜的整理依據於古書尚書。史記以後二千年間,沒有新的認識,今天來討論高辛嚳便有了重大的意義。
高辛是巫祠的名字,嚳是高辛樹立起來的崇拜。巫祠一定有自己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