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很久以前,一位漢族公主遠嫁波斯。當送親的隊伍來到克孜庫爾幹山下,突遇匪亂,隨從為了保護公主,就近把公主安頓在陡峭的山崗上面,四周嚴密把守,每天的飲食專門用一根繩子吊上去。不久,匪亂平息,隨從恭請公主啟程,不料公主居然已懷有身孕!原來,公主困在山頂的時候,每天有一個騎著金馬的王子,從太陽裡飛出,來到山上和公主幽會。公主腹中的孩子就是“漢日天種”。忠心的隨從就地安營紮寨,用石頭在山頂上建起宮殿(日後稱作“公主堡”),把公主正式安頓下來,並擁立為王。隨從們則在山崗附近的帕米爾高原上就地開荒種糧。一年後,公主生下一個英俊的男孩,成為盤陀國人的祖先。

由公主堡向前行進,過瓦罕走廊三橋,逆明鐵蓋河行駛約十餘公里,便可看到中外著名的明鐵蓋達坂,此處雪山高聳,冰川形成的冰舌直瀉山下。在海拔4200米的羅布蓋孜溝的山坡上,“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紀念碑上馮其庸先生的題跋,讓人們瞭解了一個令人景仰的史實。

為了考察玄奘東歸的古道,馮其庸教授曾經多次進入帕米爾高原進行考察。八十高齡的馮老,堅持帶領考察隊來到這個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經實地勘查考證,馮老認為玄奘東歸的山口很可能就在這裡。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裡,馮其庸教授七次對這個山口進行實地勘查,經過對漢唐遺蹟、沿途景觀和歷史文獻進行比較研究,他基本確認玄奘東歸時經由帕米爾高原的瓦罕通道,透過明鐵蓋達坂進入今日中國國境。這跟玄奘記載的情節和地點基本吻合。明鐵蓋山口是帕米爾高原上地勢最開闊的河谷地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裡,這個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一直是帕米爾高原上連線東西方絲綢之路的主幹道。直到最近半個世紀以來,為了避開克什米爾國際爭議區,當地沿著紅其拉甫河建起了一條現代公路,紅其拉甫成為重要的口岸,持續千年來往不絕的明鐵蓋山口從此冷落下來,漸漸被人們遺忘。

為了紀念這個活躍了千年的重要山口,玄奘取經東歸古道考察隊在這裡設立一塊紀念玄奘東歸的石碑。石碑正面刻有“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的字樣,背面有長文介紹古道的歷史及發現過程。在這條連線東西方的千年古道上,從此有了一個新的地理座標。

英俄博弈製造的“大國緩衝帶”

如果說玄奘故道是久遠的歷史事實,那麼瓦罕走廊則純粹是近代以來大國地緣博弈的人為造物。

十九世紀初,英屬印度與俄羅斯帝國之外圍相隔有二千里,其中各地多未被測繪。布哈拉、希瓦、梅爾夫 、塔什干等中亞城市幾無外人知。值沙俄帝國擴張,威脅與大英帝國在印度次大陸佔地日益增長之勢力,兩帝國在中亞各地開始一局微妙之勘探、間諜與帝國外交博弈。英俄正面衝突之威脅常在,爭奪的中心就在阿富汗。一個半世紀前這場英、俄兩國對中亞控制權的爭鬥,西方人稱其為大博弈(英文:“The Great Game”,俄文:“Турниры теней”)。

英國認為,當沙俄擴張,各中亞汗國一一臣服,阿富汗將成其入侵“帝國皇冠之寶石”——印度的跳板。因此,1838年,英國發動第一次英阿戰爭,以圖扶植舒賈·沙阿傀儡政權。此政權靠英軍大力支撐。到1842年,阿富汗群眾已開始在喀布林街頭攻擊英國人。英國駐軍以對方保證安全通行為條件,同意撤出喀布林。約4500名英軍與12000名隨員之隊伍,其中包括很多婦女與兒童,在撤退時遭受一連串襲擊,只有數十人生還抵達印度。

瓦罕走廊的地理學和歷史學(3)

自此大英稍緩其於阿富汗之大計。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後,英國曆屆政府以阿富汗為緩衝國。然而俄國繼續南進阿富汗。1865年,塔什干被正式吞併;三年後,撒馬爾罕成為沙俄帝國之一部分;布哈拉埃米爾國亦於同年以一紙和約而成為沙俄附庸。俄羅斯之勢力遠至阿姆河北岸。

1878年,俄國未經邀請便向喀布林派出外交使節團,阿富汗局勢再度緊張。英國要求阿富汗統治者謝爾·阿里(Sher Ali)也接受一個英國代表團的造訪。該代表團後被遣返,英國派出了一支4萬人的軍隊前去報復,引發了第二次英阿戰爭。這次戰爭中,英國和上一次一樣損失慘重,1881年,英軍再度撤出喀布林。不過,阿富汗統治者阿布杜爾·拉赫曼汗同意英國掌管阿富汗的外交,交換條件是英國人幫助他保住王位。

1885年,英國和俄國在阿姆河的Panjdeh綠洲發生軍事對峙,幾乎釀成戰爭。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