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同性戀者,使得他暴跳如雷,瘋狂撲向馬勞。在與馬勞的生死搏鬥中,他跌出窗外,墜地而死,血濺街頭。

此片由米高梅公司出品,攝於1969年。也就是說,李小龍在好萊塢苦盼死守了5年,才守到一個“帶有醜聞”的角色。這是李小龍在好萊塢唯一上鏡較多的影片。

李小龍在香港所飾的所有角色皆是在影片中出現,拍電影是他的夙願,在赴美后定的另一大事業目標是做個電影明星。拍這部影片,對李小龍來說是痛苦的,他喜歡飾英雄,即便是歹徒,也應是魯悍驍勇的硬漢。可他飾的角色,是一個陰陽怪氣的同性戀者。這種性錯位行為,深為中國武師所不齒。但李小龍還是接受了這個角色,可見李小龍演電影的願望有多麼迫切——已到飢不擇食的地步。

這部影片反響一般,這個同性戀殺手末給李小龍帶來任何光彩。因為在美國,絕大部分人是鄙夷這種人的,而不是李小龍演技不行。

李小龍更崇拜電影,投資浩大的電影是鴻作鉅製,而小打小鬧的電視只能算“小兒科”。

李小龍在好萊塢的發展,電視小有成就而電影前景黯淡。

在60年代,電影公司均被財政困難攪得焦頭爛額。為了生存,派拉蒙電影公司成了石油托拉斯海灣及西部工業公司的子公司;聯美電影公司屈尊加盟跟電影毫不搭界的全美公司集團;環球電影公司成了美國音樂公司的一員;華納電影公司賣給了加拿大的控股公司;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落入大通——曼哈頓銀行的控制之下;米高梅電影公司被迫將部分地產押給拉斯維加斯賭場的老闆。剩下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等少數幾家慘淡經營,維持著搖搖欲墜的自主權。

好萊塢外表依然煊赫,遊人和影迷潮水般地湧來,掩飾了影業的蕭條。

60年代,好萊塢較少推出新人和新型別的電影。這必須以強大的經濟為後盾,並且要冒賠血本的風險。手頭拮据的電影公司是不敢輕舉妄動的。而李小龍,他所能主演的影片是功夫片(這是好萊塢不曾有的),他還是個美國影壇的無名小輩。就這兩點,李小龍作為“包裝明星”被推出的機遇幾乎等於零。

然而,困境中的電影公司又無不在絞盡腦汁,企盼著推出新人和新的型別電影而再現輝煌。因為電影觀眾久之必定會厭倦老面孔和老模式,渴望看到新奇的東西。故而電影公司在謹小慎微的同時,又會孤注一擲冒冒風險,以盼出現奇蹟。那麼,無人問津的李小龍,作為“包裝明星”的可能性仍是有的。

施裡芬恰恰看準了這一點。

施裡芬的構想跟李小龍不謀而合。

不過,李小龍“要主演一部功夫片”的構思,絕不象施裡芬那樣是基於周密思考之上的。施裡芬熟悉好萊塢的運作機制和財政狀況,對電影觀眾及電影市場作過研究和預測。壓抑中的李小龍想的只是自我張揚:“我要成功,我一定會成功!”

這是60年代後期。其時,蕭條十多年的好萊塢影業開始復甦,影片的數量在上升,被電視奪走的觀眾慢慢回到影院。

這個時候,各電影公司都急於推出新人、新片、新題材、新型別……

施裡芬認為這個時候推出東方的功夫片條件基本成熟。由於李小龍多年堅持不懈的功夫推廣表演,由於他所拍的電視劇及傳播媒介的宣傳,功夫熱已開始在全美的範圍裡慢慢掀起。廣大的功夫迷,自然願意在電影銀幕上親睹一下這位東方功夫大師祖的風采。

考慮到白人觀眾“頑固不化”的欣賞趣味(他們只崇拜白人英雄),還考慮到好萊塢的首腦決策的慣性,施裡芬擬定:在這部東方色彩的功夫片中增加一個洋人,並且他在其中的位置與中國武師不相上下——以求平衡,彌補白人觀眾看電影時所產生的遺憾(這種做法在美國職業籃球界尤甚,籃球是黑人的一統天下,但所有的球隊,都有球技略遜一籌的白人球員摻雜其中)。

他倆自然而然想到該由詹姆斯·高賓飾演片中的洋人。

詹姆斯·高賓是李小龍的功夫學生,還是李小龍從事影視表演的顧問。詹姆斯·高賓是好萊塢資深演員,主演的片子一直很賣座。單就這一點考慮,拍攝計劃容易在好萊塢高層中稽核透過。

況且,他和李小龍是摯友,未來的合作會十分愉快。

他倆把意圖一講,詹姆斯·高賓猛一擊掌,叫:“你們跟我想一塊了!我早想跟布魯斯·李聯合搞一部東方功夫片!”

真是心有靈犀,不謀而合!

原先,施裡芬認為李小龍由演電視劇配角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