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足夠的時間讓他去施展,而好萊塢只給了他很有限的空間。
是好萊塢無視李小龍在前期演出時放射的光芒嗎?不是。是好萊塢有意壓制這位華裔功夫演員嗎?也不是。
在好萊塢權威人士看來,能讓這位華裔演員呆下去已是很不錯了。他能不時串演電視,並在電影中擔任武術指導。各大公司均無將李小龍包裝成明星推出的打算。
各大公司中,數華納兄弟公司和美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涉足好萊塢的新戶,發展速度驚人,可與老牌公司比肩)最賞識李小龍的功夫及演技。他們口頭上許諾在適當的電視劇中讓李小龍擔任主角,但一提到議事日程上,就被否定掉了。
他們認為,李小龍的個子太小,夠不上美國觀眾所期望看到的功夫高手。李小龍太中國化,存有種族偏見的美國白人,能接受這樣一位中國英雄闖入他們的社會嗎?李小龍的名氣不夠響亮,恐會影響電視劇的收看率。李小龍雖演技、功夫出色,卻不是久經沙場的資深演員,擔心他支撐不住每週播映一集的連續劇。
種種考慮,一次又一次扼殺了李小龍冒頭的機緣。
一位影評家說:“一句話,因為李小龍是中國人。不是好萊塢的首腦對李小龍本人有什麼偏見,而是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如無形的手,窒息了他們的思維。”
就連敬佩李小龍的名人學生兼摯友施裡芬也有與好萊塢首腦相似的看法,施裡芬承認:“我在較長的時間內,認為李小龍不宜一步登天演主角,那樣會把片集弄砸了。”
李小龍在好萊塢立住了腳,但總是原地徘徊難以前進。李小龍苦惱過,但從不喪失信心;他不善毛遂自薦,卻好自吹自擂。李小龍逢人就向好萊塢的同仁宣講自己的宏偉理想。這使得不少人覺得好笑,認為他是痴人做夢。
可李小龍說得那麼認真,好象宏偉藍圖己在他腳下崛起,觸手可摸。李小龍擔心他大功告成日,這些同仁已忘卻他對自己未來的預測。便在1969年年初的一天,把自己的預言寫在一張白紙上,展示給他的朋友同仁看。
預言的標題是:“我絕對可以達到的目標。”
內容是:“我,布魯斯·李,會成為美國第一個片酬最高的東方超級巨星。我能演出最刺激的功夫表演,表現一個演員所能有的最佳業績。從1970年開始、我會贏得世界性的聲譽,從那以後,一直到1980年底,我的財產會達到1000萬美元之巨。我能隨心所欲地生活,能得到內心的和諧與幸福。”
就他當時的情景,這般神吹海誇,誰會相信?
這成為好萊塢一則不見經傳的笑料。
第十二章 印度之行 山重水複疑無路
生不逢時,在好萊塢的歲月,正是影業陷入深重危機的時期。在電影方面的發展很不順,決定從沉淪中崛起,與朋友策劃一部《無聲笛》的影片。他們去印度勘外景,大失所望,拍攝計劃被迫取消。曾有主演電視連續劇《功夫》的希望,他又一次幻想成功,最終發現又是水月鏡花。他憤怒且絕望:我在好萊塢還有呆下去的必要嗎?
60年代,是好萊塢電影業空前危機的時代。
由於電視的競爭,電影觀眾人數急劇減少,迫使影片的產量也隨之減少。1944年——1951年間,美國故事片的年產量在350部——450部之間;到1958年下跌為258部,1960年跌至歷史最低點,為151部;以後略有回升,維持在年產200部的線上。
面臨這種境況,電影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出賣影片版權給電視網,為電視網製作電視片,向電視網出租攝影棚及製片裝置。到1968年,來自電視的收入已佔好萊塢收入的1/3。
陰影籠罩著好萊塢電影業的演職人員。別說是新手,就是資深演員都面臨失業的危機。作為國際影城的好萊塢素來瞧不起電視,但在電視的威逼下,陷入生存危機的演職人員不得不屈服,暫時轉向電視劇的攝製。
這就是李小龍在好萊塢能多次串演電視劇,卻難得在銀幕上露臉的主要原因。
李小龍在電影中扮的角色遠不及他在電視中那樣“顯著”。那是真正跑龍套,揮拳蹬腳,匆匆而過,既未在字幕上留下名字,也末在觀眾中留下印象。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李小龍在影片《醜聞喋血》中扮演一名中國移民的黑社會殺手。主角神探馬勞是由李小龍的功夫弟子詹姆斯·迦納擔當。李小龍的戲不多,他所飾的殺手受一犯罪組織的派遣,去襲擊神探馬勞。馬勞諷刺他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