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意義上講,習慣是人生之基,而基礎水平決定人的發展水平。 大量事實證明,習慣如何常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也可能導致事業的成敗。俄羅斯教 育家烏申斯基(1824…1870)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思維習慣中所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 資本會不斷增長,一個人畢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另一方面,“壞習慣在同樣的程 度上就是一筆道德上未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其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 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要把重視細節、將小事做細培養成一種習慣。透過長期積累,自然會使你在所做的工作 中有大的提高。如果只圖一時,而不顧長遠,自然起不到這樣的效果。就像毛澤東所說的: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在一時,而在一世,在每一個細 節上把事情做好是相當難的。 所以,成功是一個日積月累、持續不斷的過程,任何希圖僥倖、立時有成的想法都註定 要失敗的。中華武術中的“功夫”,就是基本動作天天做,本身就有日積月累的含義。 3。加加林成為太空第一人的秘密——細節表現修養 細節總是容易為人所忽視的,所以往往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狀態,因而也最能表現一 個人的修養。正因為如此,透過小事看人,日漸成為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之 一。現在,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還專門針對細節下些功夫,設計些細節方面的試題, 透過細節來觀察應聘者;有的用人單位甚至透過“吃相”、“筆跡”等細微小事來決定用 人與否。 地毯上的紙團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關於應聘的故事: 49

……… Page 51………

第4章 用心才能看得見 ID2002 有家招聘高階管理人才的公司,對一群應聘者進行復試。儘管應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 考官們的簡單提問,可結果卻都未被錄用,只得怏怏離去。這時,有一位應聘者,走進房 門後,看到了地毯上有一個紙團。地毯很乾淨,那個紙團顯得很不協調。這位應聘者彎腰 撿起了紙團,準備將它扔到紙簍裡。這時考官發話了:“您好,朋友,請看看您撿起的紙 團吧!”這位應聘者遲疑地開啟紙團,只見上面寫著:“熱忱歡迎您到我們公司任職。” 幾年以後,這位撿紙團的應聘者成了這家著名大公司的總裁。 這道顯然是專門用來考察求職者細節的試題,使得一些志在必得的應聘者紛紛鎩羽而歸。 在這裡,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就決定了面試的成敗。 對於求職者來說,展現完美的自我,是需要靠細節來體現的,所以,時時處處勿忘細節 自然是渴望成功的人必須要注意的。 記住學生名字的應聘者 某學校招聘教師,要透過試講從幾名應聘者中選出一名。幾位應試者都做了精心的準備。 因為校方要在最後一關試講中只選擇一個。 鈴聲響了,一個個試講者分別微笑著走上講臺。師生互相致意後,開始講課。匯入新課、 講授正文、總結概括、複習鞏固……各項工作進行得還算順利。為了避免滿堂灌,有一個 試講者也效法前面幾位試講者的做法,設計了幾次並不高明的課堂提問,但效果一般。下 課時,比較自己與前幾名試講者的效果,這名試講者估計自己會輸。 誰知,第二天他即接到被錄取的通知。驚喜之餘,他問校長為什麼選中了他。“說實話, 論那節課的精彩程度,你還稍遜一籌。”校長微笑著說:“不過,在課堂提問時,你叫的 是學生的名字,而他們卻叫學號或用手指。試想,我們怎能錄用一個不願去了解和尊重學 生的教師呢?” 叫學生的名字而不是學號或用手指,事情雖小,卻反映了講課者對學生的的尊重,體現 了一片愛心。同時,對於應試者來說,記住學生的名字,也是一種應試準備,而且是更精 細的準備。正是這種細節上的準備,使他與其他應試者區別開來。 第一位進入太空飛船的加加林 1961 年 4 月12 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 4。75 噸重的“東方 l 號”航天飛船進入太 空邀遊了 89 分鐘,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他為什麼能夠從 20 多名宇航員 中脫穎而出? 原來,在確定人選前一個星期,航天飛船的主設計師羅廖夫發現,在進入飛船前,只有 加加林一個人脫下鞋子,只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這個細小的舉動一下子贏得了羅廖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