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的。)的層次需求理論,但是人們並不知道馬斯洛更強調對於低層次需求的滿足。馬斯洛選擇了一個非常好的角度來研究激勵如何產生作用,也就是滿足人的需求。在他的《人的潛能與價值》這本書裡,他告訴人們:人其實有無限的潛能,會創造無限價值,關鍵就是要滿足人的需求。馬斯洛得出結論,人的需求有五種: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實現,而且這五種需求是由低向高遞進的。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馬斯洛五層次需求理論。

對於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而言,我們需要理解以下三點。

第一,強調人的需求是由低向高遞進的。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會激發出安全的需求,之後會有交往需求、尊重需求的出現,最後到自我實現的需求產生。

第二,最低層次的沒被滿足的需求最有影響力。任何人首先考慮的其實是最低需求,是生存的需求。不要認為對於一些人來說,因為讀過書,因為有能力,自我慾望高,他們所追求的就是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最低需求不是最重要,自我實現才是最重要的。其實對任何人,未被滿足的最低需求都是具有最大影響力的,當這些需求不被滿足的時候,這些人會做出極端的行為。這一點提醒管理者,對那些有能力的核心人才,在經常跟他們探討自我實現、尊重的同時,一定要對他們的生活狀態、生理和安全的需求給予更多的關心,讓他們活得比較有尊嚴,活得更自由一些。而活得有尊嚴和更自由的條件就是要生存得比較好。大家一定要記住,不管哪個層次的人,最低層次的需求是最具影響力的。

第三,已經滿足的需求,不再有激勵的效果。這一點可能大家還是會同意的,的確已經滿足的需求,如果我們再強化繼續給予,就不再有激勵的效果。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中國的運用中,比較大的挑戰是中美文化之間對於需求的認識,特別是對於個人與社會關係的認識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導致當我們使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障礙。比如,在馬斯洛看來人的最低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但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人的最低需求是歸屬需求,一箇中國人如果發現他不能歸屬在某一個類別裡面,他認為他的生存就沒有價值。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中國人有一個很脆弱的地方,就是不能獨立生存。在我們的身邊很容易發現一個現象:自由職業者很少,即便是自由職業者,也會想辦法進到一個圈子裡面,或者想辦法構成一個圈子。這個就是我們講的歸屬需求。在美國文化中,自我實現是個人發展,而中國文化中自我實現是社會價值實現,所以還需要我們更深入瞭解所面對的文化和環境對人們需求的影響。

人不流動也許是因為安於現狀不求發展

其實需求無法區分得非常明確,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界定需求是屬於哪個層次的,因此有人修正了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理論。

在奧得佛(奧得佛(C。P。Alderfer)於1969年提出了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修正理論,稱為“生存、聯絡、成長論”,也可稱為ERG理論。這是他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加以修改而形成的。奧得佛認為人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分別是生存(existence)的需要、聯絡(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長(growth)的需要。)看來,需求可以分為三個層級:生存、聯絡、成長。他把馬斯洛的五個層級做了合併,生存就是馬斯洛的生理和安全,聯絡就是交往,成長就是自我實現和尊重。我覺得這個合併還是比較好,因為它比較簡單,容易區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第一,人的需求不是由低向高遞進的,而是多種需求同時存在的。我覺得這個判斷更貼近現實,我們每一個人並不是先實現生理需求,再去尋求更高需求的滿足,而是具有多種需求,都希望能夠獲得滿足。奧得佛說一個人的需求是同時發揮作用,每一個需求都需要獲得滿足。

第二,當一個人的需求滿足遇到挫折的時候,這個人會選擇降低自己的需求,放棄更高的需求,迴歸到較低一層的需求上。這個判斷非常好,奧得佛在告誡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獲得多種需求的滿足,成長的、聯絡的和生存的,但是當成長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這個人會選擇迴歸到聯絡的需求中,如果聯絡的需求也無法滿足,他會選擇迴歸到生存的需求中。這個認識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很多時候,管理者會認為人力資源狀態穩定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從奧得佛的觀點出發,我們所應該關心的不應該是人們的流動性,而應該關心人們為什麼不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