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7部分

昭是華夏統一的維護者!張昭被孫權疏遠!這兩點正是劉琮打算利用的主要原因所在。當然張昭也不是那麼好利用的。

首先劉琮也是曹操統一華夏的破壞者!好在劉琮現在擁立了漢天子,又據有益州、荊州。同時還有個漢室宗親的身份。

閉關三天,經過一番努力,一封寫給張昭的信終於完成了。

看著自己的得意之作,劉琮嘴角微微上翹。張昭啊,一代名將!或許這封書信就能改變江東的局勢吧!不得不說,劉琮也已經完全適應了這個時代。

他當然知道張昭在江東的地位,也知道讀書人內心的傲氣。孫權不願意重用張昭,張昭內心或許還看不起孫權呢。劉琮雖然貴為丞相,但年紀和學問跟張昭比起來還是有差距!

所以劉琮在信中十分低調和客氣,當然也十分委婉。而且委婉是重點!如果明目張膽的去挖牆腳,恐怕要被張昭誤會甚至鄙視。

劉琮在心中開篇便對張昭在揚州的作為大家讚賞,並將張昭與荀彧相提並論,稱二人位亂世之張良、陳平。隨後便指出,如今天子南渡。荀彧更是貴為三公。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賢才齊聚,國運昌盛……

這一封完全只是試探性的信,劉琮用了大量的篇幅詳細的強調了自己所知道的的張昭自南下揚州一來的各種功績!當然還有自黃巾之亂一來,全國人口的下降。

所謂哀鴻遍野,十戶九空等因為諸侯混戰而造成的一幕幕人間悲劇。信的末尾,劉琮自然不忘提醒張昭:“張公大才,伯符勇猛,可謂一文一武,張弛有道。而兩位皆是希望華夏一通……

今小人當道,權狂傲自負,琮深為公惋惜……”總之,劉琮現實表示了對張昭的仰慕,對張昭的功績表示欽佩,對張昭現在的遭遇表示不平!然後劉琮筆峰一轉,說到了朝廷,說到了天下,說到了自己的理想抱負!

半個月之後,幾經輾轉,劉琮的這封信送到了張昭手中。看完書信的張昭也是感慨萬千!他到揚州已經多年,人到中年,劉琮的意圖他豈會不知。前段時間,吳縣城內幾個說書人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現在拿到這封書信,張昭瞬間就明白了。這不是曹操的奸細,而是劉琮的。想必這些故事也是劉琮編造出來的。前幾天公子孫紹曾經來過找過他幾次,都被他趕了出去。

張昭雖然敬重孫策,但如今孫權才是江東主人。張昭身為人臣,雖然不受主公待見,但人臣的本分還是知道的。尤其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和公子紹來往過密,必定會招致孫權的懷疑,對於自己和孫紹都可能致命!

可是孫紹不管!父親的死,本來他已經漸漸淡忘了。但現在突然有人提起,而幾個說書人卻被當場帶走,後來聽說都押入了大牢到現在都沒有放出來。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麼?

而自己一向敬重的母親也無法給自己答案。江東百姓心中的重要謀臣張子布甚至都不等自己問什麼就轟了出來。越是這樣,孫紹越是覺得疑慮重重。

這也是年輕人的叛逆心理吧,沒人肯跟自己說,那麼就自己調查!當然孫紹也不笨,既然有貓膩,那麼養一些門客以自保也是必要的。年輕人說幹就幹,這可是愁壞孫策夫人喬氏。

不得已,喬氏只能去找張昭,希望張昭能夠出面勸勸自己的這個寶貝兒子。本來如果只是做人處事上的教導,張昭義不容辭。但關於孫策的死,張昭也不清楚細節,叫他如何跟孫紹解釋?

喬氏是孫策的遺孀,張昭也生怕有負重託,不得已又讓家丁到大街上將孫紹找來。

“公子,可曾聽說過庸人自擾。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那些說書人分明就是敵對勢力派來的奸細,目的就是攪亂我們江東,分化我們江東!公子如果再這樣下去,恐怕就要中了敵人的奸計了!”

“先生,緣何那人刻意冷落你,你卻要幫著他說話?”孫紹似乎氣鼓鼓的站在那裡,用眼睛瞪著張昭。

張昭一聽,愣了!這孫紹不過十六歲,火氣卻很大。他這意思是自己偏袒孫權。自己的叔叔,不叫叔叔,叫那人?張昭自問,孫紹雖然年輕,但一向對自己敬重,今日這是怎麼啦?

“公子!聖人曰:禮之用,和為貴!主公乃是你叔父,令尊親弟,絕非外人!”令堂撫養你長大實屬不易,你應當認真讀書,將來為國為民出力才是。而不是糾纏過去。”

“先生,此言差矣。教育感化的事,是從上向下推行,前人影響後人。因此,父親不慈愛,子女就不會孝順;哥哥不友愛,弟弟就不會恭敬;丈夫不仁義,妻子就不會和順。”孫紹也不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