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7部分

主宗師。

今天子佈德才兼備,我能用之,你的功勞能不歸在我的名下嗎?”(見《三國志??張昭傳》)看來,孫策的識人與豁達也是他人難以比擬的。

不幸地是,反對分裂立主華夏統一的孫策英年早逝。在彌留之際,他把張昭招到病榻前叮嚀:“假如我弟弟孫權不是成事之人,您就取而代之。如不能在混亂中獲得成功,可以從容地歸附曹操,不要有這樣那樣的顧慮。”由此可見孫策對於張昭的倚重。

孫策死時,孫權年僅十七歲,還是位少不更事的孩提,還十分任性和狂悖,正是在張昭的匡佑下,才一步步走上正路的。

孫策主事日淺,民心還未曾歸附,東南六郡隨時都可能發生內亂。孫權弟承兄業任車騎將軍後,多虧有張昭輔佐,內安撫黎庶百姓,外周旋軍閥使節,使江東局勢漸趨於平穩。

及孫權年長之後,每次率軍出征,都是張昭坐鎮後方,負責政務和支前。張昭還是位通曉軍事的統帥人才,孫權出征合肥時,張昭督領諸將征討叛逆匡琪,一直到攻破豫章,並在豫章南城殲滅了匡琪部將周鳳所部。豫章一戰打出了張昭的威風,自此之後,他多次統兵出征,常常跟隨在孫權身邊,成為謀臣的楷模。

但張昭與周瑜、魯肅的理念完全不同。在張昭看來,這周瑜、魯肅完全是在教唆孫權割地稱雄。張昭和孫策一樣,是漢室的擁護者,是主張華夏一統的!

在張昭的主持下,東南抵定,民眾也逐漸安居樂業,孫權野心也膨脹起來。魯肅教唆孫權割地稱雄時,張昭對此十分反感。他對孫權說:“魯肅年輕,思慮粗淺而疏誤太多,不能使用。

但孫權既已經懷有賊心,更因為周瑜曾告訴他:“魯肅的才能,正可以匡佐時政,應廣泛聽取他的意見,以成就割據為王的功業,不能不錄用。”才使魯肅找到了分裂華夏的平臺。成為了逐漸接替張昭主政江東的實權人物!

第367章 名士張昭

第367章

由於魯肅的加入,以周瑜為首的軍界國家分裂主義在江東佔據上風。適在其時,曹操在不適當時機給孫權的私人信件,必然在孫權集團中發生激烈爭論。

張昭、秦松從國家統一的立場出發,主張順應曹操,送兒子到許昌去做官(實際上成為人質),這是思慮弘遠的正論。

如真能這樣,則國家至此就可以復歸統一,刀兵入鞘,內戰立止,上藩屏中央恢弘正氣下,下保護生靈免遭塗炭,哪還有此後七十二年的天下三分和軍閥混戰!哪能使全國百姓僅留下十分之一的悲慘!

魯肅、周瑜則不同,在國難當頭之日,他們所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前程和封妻廕子,將普通民眾的生死存亡置之腦後。為了能實行分裂,就將個人目的深深地掩藏起來,以貌似無私的超然去說服孫權。

魯肅道:“我可以順應曹操,你則不可以。我順應他,他能將我放到家鄉去做官。以才能和現在的職務作參考,至少,也是個下曹從事,出門有牛車乘坐,有下屬和護從跟隨,可以和一批讀書人成為朋友。在逐漸升遷中,當個州牧刺史或郡太守不在話下。你順應曹操想有個什麼安置呢?”

這段談話的潛臺詞則是,如果你順應了曹操,其後果遠不如我等,會死得十分難看!再沒有比這段談話更具教唆性了。

孫權年輕又有點自負,當然不願意和其他諸侯一樣坐以待斃。於是他感慨地說道:“那些人(指張昭等)所持的意見,令我十分失望,你剖析出了大計方針,正附和我的主張,這是上天把你恩施給我呀!”

孫權從一己私利出發,終接受了分裂國家,割據稱雄的方針。唯一顧慮的是能否取勝?在資訊十分閉塞的那個時候,曹操的“八十萬水軍”對孫權具有十分巨大的威懾力。

張昭等眾文人都以為:曹操以漢獻帝名義征討四方,有極大的政治優勢,順者為忠,逆者為叛,別人難以違其意。到了四境已平,國家即將統一的時候,抗拒曹操在道理上更加不順。

更何況,江東六郡所憑靠的是長江天塹,但是曹操有八十萬大軍,一旦佔據控制荊州劉表的水軍及千艘艦船都為曹操所利用有,沿江又佈署著眾多步兵。如果他水陸俱下,長江天塹之利為敵我共用,但敵眾我寡的懸殊性卻無法相提並論。與其兵敗被擒,莫若歸順服從。

不得不說張昭站的高度還是足夠高,但是劉琮的出現改變了歷史軌跡。曹操沒有戰勝劉琮奪下荊州。張昭自然也被周瑜、魯肅等人奚落一番。自此,孫權開始疏遠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