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沒我機會,給錢。你告兒你這人哪知道嗎,臉皮太薄,你就先學臉厚,臉皮太薄,想上春節晚會嗎你得不要臉你知道嗎。
王:哎。
郭:我說我行嗎,我害臊。害臊管什麼,學去,你跟導演什麼關係,溜狗的關係你知道嗎,你給他溜狗的關係,你找他去,你學臉皮厚,找個老師,誰臉皮厚你找他去。誰臉皮厚誰能教我呢?
王:哪位啊?
郭:現場生孩子那大姐行。嘿,好幾千人看著他生孩子,這臉皮夠厚吧。
王:對。
郭:對,我找她去,掃聽好了奔醫院,一到醫院她坐那兒正哭呢,嘿嘿嘿嘿。護士還勸呢,“別難過了”。哎呀,好幾千人,春節晚會那麼些人看著我生孩子,多害臊啊。
王:就是。
郭:咳,不要緊的,這不算什麼,申奧成功那天天安門頭裡還有人也生孩子。哎呀,那也是我。
王:也是啊。
相聲史話
相聲發源於北京,成長於天津,這兩個地方的相聲推動了全國的相聲,這之後大批的演員又從北京天津出去,有到東北的,有到南方的,遠到貴州,重慶有葉利中先生,南京有張永熙先生,安徽有高笑臨先生,武漢有王雨田先生,山東有張春奎,但不管天南海北,相聲的根是在京津地區。最早,據史料記載,張三祿先生,我們稱他為第一代,相聲的祖師爺,之後是“窮不怕”朱紹文先生,這之後,大批的相聲演員一代一代生根發芽,直到今天,我和于謙是第八代相聲演員,相聲最早是在地上,“撂地”,就是在空曠場地,大馬路邊,有一種形式叫畫鍋,就是用白粉畫一大圓圈,演員站在圓圈裡面說,大夥兒在圓圈的外面。這個圈是圓的,很象一口鍋,我站在鍋裡說,也意味著我在這裡能掙到錢,回家買米下鍋,在鍋裡討飯吃,這就叫畫鍋。
後來好一點有了棚子了,搭一棚子,擺上幾個凳子,擺張桌子,演員站在那兒說,也不象現在這樣站在桌子後面,當時演員是兩人對著臉,三面是椅子,演員面對面站著,為了照顧觀眾。
再後來有了茶社了,就到茶社裡站在臺上,顯得越來越完整規範起來,包括服裝啊方方面面的都齊備起來。天津北京藝人眾多,這些都有史料可查,包括我們的很多大師,當時都在地上說過相聲。各地也形成了很多以說相聲為主的娛樂場所,南京的夫子廟,北京的天橋,天津的三步短,唐山的小山?,瀋陽的北市場,這些都是藝人們比較集中的地方。
也正是這些前輩們,創造了我們的傳統節目,創造了我們的傳統藝術,為什麼到今天我們都覺得很值錢呢?藝人們風裡來雨裡去站在街上奇 ^書*~網!&*收*集。整@理,真正透過自己的藝術使自己吃飽飯養家餬口,所以他的手藝活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他並沒有什麼單位撥點錢,哪個領導照顧一下。都沒有,全憑著真能耐把觀眾給說樂了,把錢給了演員,回家買米買面,掙錢吃飯。這些藝術,生命力極強,直到今天,我們在臺上表演的節目,很多還是一百年前的,觀眾聽完照樣樂。可見我們前輩藝人是多麼的高超。所以我們常說要繼承要繼承,道理就在於此。百分之六百的繼承,百分之四十的發展和創新,缺一不可。
相聲很講究師門傳授,過去據說拜師還是有祖師爺的,象戲班子那樣,有個神像,喊人來磕頭。最早拜師的師傅要請很多相關行業的人,包括算卦的,變戲法的,各式跑江湖的,有關的人員都要出個代表請過來。我們管這個拜師的儀式叫“擺知”,擺這麼一攤事讓大家知道知道,今天開始他是我的徒弟了,從今往後在江湖上行走,你們各行各業的人要多照顧著,然後擺上酒菜,請大家吃頓飯。你今天吃了我的了,以後你們要關照我這個孩子。過去也有一主持的,拜師傅,拜師孃,拜師爺,師大爺,拜師哥,互相的見個面,見個禮,有錢的就擺大氣一點,炒菜啊,喝酒啊,沒有錢的哪怕吃碗麵,走這形式。新中國之後,就不提倡拜師了。很多演員也就沒有再拜師了,後來又重新抬頭了。這也根據個人的財力有關係,有的人有錢,就找個很大的酒店,請各路精英,相關領導,說相聲的不說相聲的都請來,抬抬身份。有的人是拿這當生意做,拉廣告,搞贊助,各式各樣都有。總體來說,也就是聚一聚,大家坐好了,有磕頭的有鞠躬的,然後互相換一下禮物,紀念品,師傅講一講話,大家再吃一頓飯,如此而己。最有意思的莫過於這麼多說相聲的,聚一塊胡說八道,開開玩笑。
在街上演出的,在馬路邊,這種畫鍋能畫到一個或十幾個人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