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鮮血液、依靠物件,在當地幹部被打倒後上臺如1965年、1966年兩年到上海市郊金山縣某大隊插隊落戶的50多名知青中,有的一下鄉就擔任了政治隊長、團總支副書記等職,結果“###”一爆發,就遭到當地群眾的批鬥。參見《活躍在廣闊天地裡的一支突擊力量》,《文匯報》,1968年9月10日。,“###”開始,被整幹部和社員將怒氣發洩到他們身上,他們被逼無奈,只好回城。
也有的地方情況恰恰相反,如我們在上一章談過的那樣,知青因出身不好,早在“四清”時就已被工作組劃到階級隊伍之外,“###”爆發後更進而受到當地貧下中農組織“貧協”的排擠。如1965年從北京到內蒙古臨河插隊的幾個女知青說,隊裡“有人藉口我們出身不好,不讓貧下中農與我們接近,甚至把知識青年在社會上擔任的職務全部取消”。即使有的知青出身並不屬於“黑五類”,但他們畢竟是從“修正主義的舊學校”出來的所謂知識分子,既然“###”的矛頭首先對準的就是“舊學校”的資產階級教育制度,那麼從這種“黑校”、“大染缸”裡出來的,當然不會是好人,當然要受貧下中農的管教和批判;再加上前面多次談到過,有些城市將一些有小偷小摸等毛病的社會青年甚至勞教分子混入知青中一起送下鄉,這一切已經導致了知青在農村地位的下降,一逢“###”這種特殊環境,潛在的矛盾便一下子形成衝突,農民對知青的歧視、反感便無所控制地發洩出來了。有些地方一貫將知青與地富反壞右同等對待,“###”爆發後更是有恃無恐,如湖南零陵地區有個公社在1967年初張貼一份佈告,宣稱春節期間,凡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