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動開始前,是兩天前,先潛入緬因號航線上的一艘日本潛艇發現了船隊的蹤影,發來電報,而後漢娜所寄靈的潛艇趕到阿留申島鏈上,再次發現美國艦隊的蹤跡。而後接替漢娜的喀秋莎寄靈的另一艘潛艇在天黑後,確定了船隊的大至位置,繼續提供校正資料。
另一邊,林漢和阿爾託利婭聯手合體,指揮三艘航母,在白天不帶護衛艦的前提下“裸身”突入美機偵察網,逼近目標。當時他們利用白令海氣侯惡劣的特點,躲在一片雷雨雲下,避開了天上的美國偵察機,在天黑前成功地逼近到距離船隊約五百公里的距離,而後不斷地靠近縮小距離。所以只有三艘,是為了縮小艦隊規模防止被對手發覺。
在凌晨兩點時,這三艘有艦靈開掛的航母逼近到距目標船隊兩百公里的距離,利用月色放飛艦載機,低空飛行避開美艦隊的雷達搜尋,在喀秋莎所在潛艇不斷地提供無線電修正資料的相助下,一舉找到了行進中的美國艦隊。
第518章星條旗上少顆星
空襲警報響起時,全艦隊大部分的水兵都還在夢鄉中。外圍警戒驅逐艦的報警,給了美國艦隊接近十五分鐘的預警時間。
十五分鐘的時間,並不足以通知附近島基機場的飛機趕來支援,也不夠隨行的護航航母釋放艦載機攔截,一切只能靠艦隊自的防空能力。
當處於行軍狀態的各艦瘋狂地想要組成防空陣型時,滿月的月光下,已遠遠地出現了一群“蒼蠅”的身影。
三艘高速航母,足足放飛了一百二十架劍魚II型魚雷攻擊機。在六個“不科學的存在”的聯手下,成功在黑夜中索定數百公里外遊動美軍艦隊群,放出致命的一擊。
在緬因號約一百二十公遠的海面上,喀秋莎寄靈的伊153號潛艇已浮出水面,潛艇上大功率無線電臺,直接以明語進行廣播,引導著利用夜色逼近劍魚機群修正航向,目標首先鎖定的,就是最強的兩艘蒙大拿級戰列艦——緬因號和俄亥俄號。
首先趕到戰場的六十架劍魚II,分成兩隊,分別對緬因號和俄亥俄號展開雷擊作戰。
以緬因號和俄亥俄號戰列艦為中心,連同周圍護航的驅逐艦和巡洋艦,皆不停地照明彈打向天空。在夜晚被敵方的魚雷攻擊機確切地鎖定,對於艦隊防空來說,是最痛苦的一件事。不打亮照明彈,就無法進行有效地防空作戰,但打亮照明彈了,等於是給對手發動雷擊提供光明。
這幾年來,美國方面也是使勁一切手段研究“神使”這種不科學的存在在海戰中對海戰加成的影響,他們參考的對像皆是挪威海戰和關島海戰。不過無論挪威海戰還是關島海戰,當時德、日兩方皆沒有意識到艦載雙翼機在夜間低空突襲時的巨大優勢。真正“回過味來”,則是在奇襲舊金山之戰成功,而後日方和英方才會花大力氣去研製明顯已經過時的雙翼攻擊機。
美國經研究認為,在有神使(艦靈)的索敵和提供校射資料的情況下,黑夜根本不成為本方的掩護,反而更有利於對手。所以在遇到敵方攻擊,無論如何都要大量地使用照明彈,削弱黑夜對對手的掩護。
到1946年時,美國海軍的防空體系已經很成熟。數十條軍艦,包括運輸船打出的照明彈,將這幾十平方公里的海域照得有如白晝一般,然後開火的是各艦上安裝的五英寸高平兩用炮。
然而象舊金山之戰時,美國海軍遭遇的那般,安裝了VT無線電近炸引信的防空炮彈,打擊全金屬戰鬥機來效率極高。但面對有意地使用木材、帆布為主要機身材料的劍魚II時,效率就低到令人的髮指的地步。無論是5英寸還是3英寸的高平兩用炮,打出的炮彈幾乎都在低空飛行的劍魚機群身後遠處火暴火乍,完全沒有發揮預想中的作用。
只有四十毫米的博福斯高炮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組成的彈幕,方才是逼近的劍魚機群最大的敵人。但是這個時候目標距離他們已在五公里內。
天上,不斷地有逼近的劍魚被博福斯高炮和厄利孔高炮打下來,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劍魚穿透高炮的阻截逼近目標,然後投下致命的魚雷。
海面上,被得重點鎖定的緬因號和俄亥俄號,象笨拙的長鬚鯨般,在海上一邊噴對空噴吐著火舌,一邊瘋狂的扭動著腰肢跳著水上芭蕾,躲避著水中危險的魚雷。而艦上的瞭望員,這時也個個瞪圓了眼睛死盯著海面,尋找著水中危險的魚雷的軌跡。
“天啊,這是會拐彎跟蹤的魚雷!”
共有二十四架劍魚成功地逼近緬因號,投下了魚雷,緬因號的瞭望臺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