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相信中醫的人,以至1929年病重時都拒絕中醫治療,堅持在協和醫院手術,正是出自對這種神秘性的恐懼,他認為“醫者意也”是“最足為智識擴大之障礙”。
正是由於這種對“醫者意也”的曲解,使得中國儒釋道各家對醫學有了各種各樣的詮釋,為此不免遭到質疑。雖然如此,中國的傳統醫學畢竟博大精深,歷代文人對於醫學理論和醫術也並不排斥。他們將鑽研醫學藥理,作為其閒適生活的組成部分。且視同書畫、音樂一樣,用以修養身心,而對於烹煎藥物,也有著一種像喝茶飲酒那樣的偏好。
魏晉之時服散成風,據說是何晏首先倡導,繼而魏晉上流社會普遍流行。“五石散”本是漢代醫學家張仲景為治療傷寒病而擬的方藥,內中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硫磺和赤石脂之類的礦物質藥物,製成散劑,功效燥熱,對傷寒病人有一定補益和發散功能。但魏晉上層士人並不是用來治傷寒,他們服用五石散的目的在於興奮神經,獲飄飄欲仙之感,這也是魏晉重玄學、尚清談、思想*不羈的體現。服用這種金石類藥物後,即會渾身燥熱不安,有五內俱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