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2部分

的不是戰爭手段,而是戰爭本身。

用1億400萬條生命換來的教訓足夠讓所有人記住戰爭的殘酷性,也足以讓任何一個國家在試圖發動戰爭的時候再三掂量。

只是,在文化色彩、意識形態無法消除的情況下,戰爭不會從此銷聲匿跡。

卷八 百年積怨 第151章 地區化

6月30日23點55分,共和國正式宣佈有條件全面停火。

雖然在此之後,因為日本戰時看守政府的某些極端行為,共和國數次解除全面停火狀態,恢復對日軍事打擊,但是在美歐等國的全面干預下,最終都以日本戰時看守政府讓步妥協收場,戰火併未再次點燃。

“日本戰爭”就此告一段落。

從整個交戰過程來看,“日本戰爭”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一是從開戰到“四國海盆海戰”的初期大規模交戰階段,在此階段,日本有一定反抗能力,多次試圖扭轉戰局,戰爭規模也達到巔峰,為後面的作戰行動埋下了伏筆。二是從“戰略封鎖”到“五加九會議”的中期以戰促和階段,在此階段,日本完全喪失抵抗能力,共和國的主要對手不是日本,而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共和國的主要戰爭目的也不是打垮日本,而是透過大規模戰略打擊迫使西方國家干預,為最終停戰創造了基礎。三是從共和國提出“時間表”與美歐提出“人道主頭援助計劃”,到共和國宣佈有條件全面停火的收尾險段,在此階段戰爭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日本戰後重建問題,戰爭的軍事意義大幅度降低,政治意義突現,成為了共和國與西方國家博弈的主要手段。

由此可見,共和哥的戰略步驟非常清晰。

雖然連王元慶都承認,戰爭的實際情況與共和國在戰爭爆發前制訂的戰略計劃有嚴重偏差(見於王元慶的回憶錄),按照共和國的最初計劃,戰爭應該以共和國與日本簽署不平等停戰條約的方式結束,而不是以西方國家全面介入的方式結束,但是不得不承認,王元慶因勢利導,及時調整戰略計劃,最終使共和國實現了大部分戰略目的。不管日本有沒有與共和國簽訂停戰條約、也不管日本能否在西方國家集團的全面援助下迅速恢復實力,至少在30年之內,日本無法對共和國構成戰略威脅,共和國透過佔領琉球群島等日本外島,實現了進軍太平洋的目的。

嚴格的說,共和國的收穫甚至超過了最初的目的。

“五加九會議”之後,共和國的國際地位得到公認,再也沒人否認共和國是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技術換產品框架協議”從根本上決定了共和國的勢力範國,為共和國的全面戰略擴張打下了基礎。“全面銷燬核武器談判”為共和國贏得了更高的國際聲望,使共和國與歐盟的關係進入“蜜月期”。

總體而言,“日本戰爭”與共和國在21世紀經歷的其他戰爭有很大區別。

從第四次印巴戰爭開始,直到半島戰爭,共和國往往在“被動”情況下參戰,沒有在戰前定下明確的戰略目標,甚至沒有做好參戰的準備工作。最終結果是,共和國付出了高昂的戰爭代價,贏得了“喝彩”,卻沒有贏得足夠的利益。拿第四次印巴戰爭來說,如果共和國準備充足,藏南問題早就得到解決,不會繼續拖上10多年。半島戰爭也差不多,如果共和國早就有所準備,恐怕早就以更小的代價打垮日本了。

“日本戰爭”是第一場由共和國主動策劃,積極實施的地區戰爭。

從戰略策劃階段開始,以王元慶為首的共和國領導階層就明確了戰爭的最終目的,也明確了達到目的的各階段作戰行動,花數年時間做好了準備工作,從而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大限度的勝利。開戰後10多天,共和國就能在毫無懸念的情況下擊敗實力並不弱小,甚至比以前任何一個對手都要強大的日本,與共和國主動應戰、提前準備、積極動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如果說在此之前的所有戰爭都在證明共和國的“戰略防衛能力”,那麼“日本戰爭”證明的就是共和國的“戰略進攻能力”。

“防衛”與“進攻”的區別,正好體現了共和國國家戰略的根本轉變。

雖然在“防衛”與“防衛反擊”中,共和國抓住所有機會擴大勢力範圍,建立起以自身為核心的戰略防衛圈,極大限度的拓展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但是隻有積極主動的“進攻”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共和國的處境,為中華民族爭取到更加光明的未來,為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奠定基礎。

共和國的戰略轉變,與美國的戰略轉變正好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