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2部分

所有日本人獲得最低生活保障。顯然,雙方的分歧在具體人均指標上,美國的標準是人均月25千克,而共和國的標準是人均月15千克。按照美國的標準,絕大部分日本人肯定會“吃飽了沒事做”,有足夠的能力參與基礎重建工作。按照共和國的標準,幾乎所有日本人都只能勉強填飽肚皮,沒有精力參加勞動。

所有的細節問題都得透過談判解決。這也是“時間表”第二階段期間的主要工作。

為了避免出現矛盾與衝突,共和國與美歐在2個月內進行了數十次談判,商討所有細節問題,不但是人均糧食配額,還有采暖配額、藥品配額、支接救援人員規模、廢墟清理裝置的種類與總量等等。為了在談判桌上向美歐施加壓力,共和國肯定不會立即停止打擊行動。由此可見,共和國逐步降低打擊強度,根本目的就是阻止美歐向日本提供超出人道主義援助基礎的戰略支援。

正是如此,共和國才從始至終掌握著主動權。

美國想用日本綁架共和國,共和國則用日本綁架了美國。

隨著新的10個“安全區”陸續開闢,幾乎所有幸存的日本人都集中到了15個“安全區”內。如果美歐在談判桌上給共和國製造麻煩,共和國隨時可以終止談判,恢復全面戰略轟炸打擊行動,將矛頭對準聚集在“安全區”內的日本人。美歐承受不起這樣的代價,也不能拿數千萬日本人弄玩笑,也就只能在談判中讓步。

更重要的是,時間一天天過去,美歐離其目的也就越來越遠。

日本的戰後重建,美國與歐洲國家最多提供物資與資金,不可能派遣工程人員前往遭到嚴重汙染的日本本土幫日本人擦屁股。就算美國肯派人員前往“汙染區”,也沒有幾個美國人願意賺不要命的錢。換句話說,日本戰後重建必須依靠日本人!

如此一來,必須在2029年10月份之前完成最重要的“廢墟清理工作”。

美國與歐洲的意見非常一致,就連日本戰時看守內閣都有相同的想法。既然數千萬日本人難免一死,絕大部分都將在2年內病亡,何不用這些人完成最危險、也是最艱鉅的重建工作呢?如何辦到,美歐不需要操心,日本戰時看守政府可以用刺刀與機槍逼迫數千方難逃一死的日本人為民族的未來做出最後的犧牲與貢獻。美歐需要做的,只是儘快讓共和國停止打擊行動,讓日本戰時看守政府能夠進行戰後重建工作。

現實很殘酷,殘酷到讓人髮指的地步。

據部分前往“安全區”採訪的記者回憶,所有進入“安全區”的日本難民都得在日本戰時看守政府設立的登記處登記備案,然後前往指定的地點居住,不得隨意活動,更不得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離開“安全區”。難民每天只能獲得勉強維持生存的糧食、藥品與取暖用的燃料,要想獲得更多的生存物資,必須參與由戰時看守政府主持的“廢墟清理工作”,用勞動換取物資。後來,為了“鼓勵”更多的難民參與“勞動”,日本戰時看守政府連續數次降低最低物資配給額度,逼迫餓著肚皮的難民前往遭受嚴重汙染的地區完成常人根本無法想像的危險工作。到最後,日本戰時看守政府真用刺刀與機槍逼迫最後一批奄奄一息的難民加快邁向死亡的步伐。

不得不承認,西方世界仍然有盡職盡責的記者。

2028年與2029年的“普利策新聞獎”分別頒發給了報道日本戰後重建工作的美國洛克維爾與法國記者蒙塔拿,表彰兩人用最直接的方法報道了最真實的新聞。誰能想到,洛克維爾在接受頒獎後的第二天就在家裡吞槍自殺;他在留給妻子的“遺信”中提到,為了那張獲得普利策獎的照片,他眼睜睜的看著1名14歲的日本女孩倒斃在路旁;從此以後的100多個日日夜夜,他每天晚上都能夢見那雙絕望的眼睛與無助的哀求。蒙塔拿則在頒獎之後放棄記者的工作,成為了一名堅定的反戰人士,2年後倒在了南美洲的叢林裡面:臨死前,蒙塔拿還抱著1名戰爭孤兒;這與他在日本拍攝下的,那位臨死前還將剛剛出生的嬰兒死死抱在懷中的母親何其相似!

戰爭沒有憐憫,也不相信眼淚。

與“日本戰爭”相關的新聞報道,特別是日本戰後重建的新聞報道,成為了反戰團體的最好宣傳工具,也成為了人類反思戰爭的最好佐證。

沒人因此指責共和國,至少有理智的人沒有指責共和國。

原因很簡單,如果戰爭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遭受傷害的就不是1億4000萬日本人,而是10倍於此的共和國人民,因戰爭造成的苦難也將擴大10倍。應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