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0部分

所以天軍別無選擇,只能把目標鎖定為美國本土的航天控制中心。

毫無疑問,戰略轟炸文明得多。

根據天軍的作戰記錄,參與轟炸行動的46架空天轟炸機有44架順利到達目標上空(另外2架在飛行途中因為故障而提前返航),投下各類彈藥1100餘枚,總投彈量不到1000噸,僅為海軍炮擊彈藥消耗量的百分之一。與之相對應的,44架空天轟炸機總共打擊了120個戰略目標,並且全部摧毀!

從彈藥使用效率來看,無疑遠遠超過了海軍的炮擊。

當然,並不能完全從投彈量來衡量打擊效果。原因很簡單,空天轟炸機使用的主要是動能彈藥,威力要比同質量的炮彈大得多,而且對付加固目標、特別是深藏地下的目標時有著更加顯著的效能。比如在打擊位於懷俄明州卡斯珀的地下指揮中心的時候,一架空天轟炸機以1秒鐘的間隔,連續投下了5枚1000千克級動能炸彈,將該基地徹底摧毀。即便不考慮射程問題,同樣使用900千克級的電磁炮炮彈,在同等命中精度的情況下,也需要數百枚才有可能將目標全部摧毀。因為炮彈的精度遠遠比不上動能炸彈,而且射程越遠,撒佈範圍越大,所以實際彈藥消耗量還要提高几倍,甚至幾十倍。

更重要的是,在對付軍事目標的時候,轟炸產生的附帶損傷低得多。

總而言之,空天轟炸機的作戰效率要比海軍的炮艦高得多。

問題是,這是世界大戰,而不是區域性戰爭,在某些時候,過高的作戰效率,以及過於文明的作戰手段,反而不見得有好處。要知道,如果能在一夜之間、甚至在幾十分鐘之內將一座城市移為平地,而且沒有使用具有永久性汙染效果的核武器,肯定會對受害者,特別是那些親眼目睹、或者親身經歷了打擊的人造成永久性的精神創傷,也會對負隅頑抗的敵人造成巨大的心理打擊。

說得簡單一點,每一次毀滅性的戰略打擊,都是發給美國當局的最後通牒。

天軍的“文明轟炸”可以用來對付軍事目標,特別是那些遠離城鎮,得到嚴密保護的戰略目標,而不見得能夠用來對付城鎮。

這個時候,如果不是一件突然發生的事情,恐怕美國本土的所有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會在接下來的半年之內被共和國海軍的數支主力艦隊群轟成平地。這件突然發生的事情就是美軍炸掉了巴拿馬運河的船閘,還用一次相當於20萬噸TNT的巨大爆炸,製造了一場烈度不低於6級的地震,徹底堵塞了巴拿馬運河。

可以說,這個變故,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共和國海軍。

雖然美軍的行動解救了成千上萬的陸戰隊官兵,也讓海軍免去了攻打巴拿馬運河,攻佔中美洲地區的作戰行動,但是巴拿馬運河被切斷之後,海軍的後勤保障都得依靠直布羅陀航線。因為這條航線上的轉運點並不多,而且蘇伊士運河的通航能力有限,所以肯定有部分物資得走好望角航線,運輸壓力不但得不到緩解,反而會有所提高。更要命的是,共和國海軍必須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即要不要在太平洋上保留一支足夠強大的艦隊,以便對美國本土西海岸地區的目標進行打擊。

受此影響,2063年1月底,共和國最高統帥部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即打擊美國本土西北地區的重要軍事目標與主要城鎮的任務由天軍負責,海軍在摧毀了美國本土西海岸的主要海軍基地與造船廠之後,將所有作戰艦隊派往大西洋。

對於這個安排,天軍與海軍都沒有什麼好說的。

2月初,天軍率先展開行動,利用部署在北太平洋與東太平洋上的海上基地,集中數千架戰略轟炸機,對美國本土西北地區,即華盛頓州、蒙大拿州、俄勒岡州、愛達荷州與懷俄明州的軍事目標與主要城鎮進行了戰略轟炸。

因為空天轟炸機的產量沒有跟上,保有數量仍然非常有限,所以共和國天軍不得不以戰略轟炸機為主要力量,只是在對付一些特別關鍵的目標、以及特別危險的軍事目標時才會出動空天轟炸機。

與此同時,海軍也在太平洋上發起了代號為“掃帚”的戰略打擊行動。集中了4支主力艦隊與2支航空艦隊,對埃弗裡特、布雷默頓、長灘、聖迭戈等海軍基地,以及西雅圖、舊金山、奧克蘭、洛杉磯等主要港口進行了全面打擊,以徹底瓦解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作戰能力。

這個時候,共和國海軍的重點並不在太平洋上。

受海運能力限制,要將全部作戰艦隊派往大西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增強航線上的運輸能力,特別是向前線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