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復咳血,失音,口乾,潮熱,盜汗,遺精,腰痠腿軟,形瘦。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滋養肺腎,清降虛熱。

例方:百合固金湯。本方滋養肺腎之陰而清虛熱,用於肺腎陰虛,虛火妄動等病證。

常用藥:百合、麥冬、玄參、生地、熟地滋補肺腎而生津;鱉甲、知母滋陰清熱;秦艽、銀柴胡、地骨皮清熱除蒸。

腎陰虛明顯,目糊,眩暈,加枸杞子、北沙參;陰虛陽亢,頭目昏眩而肢顫,加天麻、鉤藤、珍珠母。

【臨證備要】

1。肺主氣,藥宜輕,味宜辛。清·吳鞠通《溫病條辨》說:“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故選方用藥宜輕揚而忌重濁,多用苦甘辛平肅降肺氣,或用苦辛溫開肺氣,或用微辛而酸以斂肺氣,一般不用血分藥。倘肺氣虛而不能攝納,則又當佐以和營養血之品,有利於肺氣之肅降。如痰濁夾有瘀血阻滯,苔膩舌紫,則當使用化痰祛瘀之法。2。由於肺主皮毛而開竅於鼻,因此面板乾燥,或痛或癢,或麻木不仁,或風疹瘙癢,甚至面板變硬等症,辨治均可參用宣肺潤降之品。經常鼻塞流涕或鼻孔乾燥、衄血等,也可參用清肺氣、養肺陰之類藥物。

3。肺與大腸相表裡,臨床治療肺經實熱證,可以透過瀉下通腑法,使肺熱下行。若因肺虛不能布津,大腸失潤,燥屎乾結難行者,當於潤腸通腑藥中,增入開提肺氣之品,使腸潤便通。

4。它髒病及肺者,或肺病及它髒者,應重視其他臟腑的治療。如肺實火證,出現氣火咳逆時,可用瀉肝而達到清肺的目的;肺氣虛弱之久咳、痰多、納差者,可用培土生金法健脾以補肺。若外感風邪,肺氣不宣,不能通調水道,肺病及腎,開閻不利而成風水證者,治當宣肺利水,猶如提壺揭蓋,使小便暢而浮腫消。

心居胸中,心包圍護其外,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心主血脈,藏神,心不受邪,外邪入侵,多為心包所受,而本髒之病,多起於內傷。

【藏象與病能】

一、主血脈

《素問·痿論》雲:“心主身之血脈。”心是血液執行的動力,脈為血液循行的隧道,營血行於脈道之中,全賴心氣心陽的推動,使之周流全身,濡養機體。心病則可致血脈執行失暢,氣血瘀阻,而出現心悸、怔忡、真心痛等。心主血脈的另一個表現為“其華在面”,故當心血不足時,則面白少華。又《素問·宣明五氣》雲:“五臟化五液,心為汗。”汗液的生成源於津液,且與血液的蒸化有關。故汗出過多,每易耗傷心的營血。

二、藏神

《素問·調經論》雲:“心藏神。”《素問·靈蘭秘典論》雲:“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說明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在正常情況下,心的氣血旺盛,則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若心有病變時,則可導致精神神志異常,而出現失眠、健忘、昏迷、癲狂、痢、厥等病證,同時也可引起其他臟腑功能活動的紊亂。

三、開竅於舌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心主舌。”《靈樞·經脈》雲:“手少陰之別……入於心中,系舌本。”舌為心之苗,故心病可反映在舌體和舌功能的異常。如舌色淡白無華、紅絳少津、紫瘀不澤等變化,或舌體強硬、口舌糜爛腫痛等症,均與心的病變有關。

附:心包絡

心包絡相當於膻中,張琦《素問釋義》雲:“膻中即心包絡,為心主之宮城也。”其功能活動是“臣使之官”而主“喜樂”,亦是外邪侵犯心臟的衛外防線,猶如心臟的屏障,故《靈樞·邪客》雲:“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辨證論治】

一、辨證原則心病的辨證應分虛實。虛證有陽虛(包括氣虛)和陰虛(包括血虛)兩類,亦可陰陽兩虛並見。實證為痰、火、水飲、瘀血等病邪的阻滯,也可相兼為病。二、辨主症

1。辨心悸、怔忡

兩者均指心慌、心中悸動的症狀,是“心臟之氣不得其正”所致。辨證當分虛實。虛證由氣血陰陽虧虛,不能濡養心臟,而致心神失寧。實證多因痰火、水飲、血瘀等邪導致心神不安。

2。辨真心痛

《靈樞·厥病》雲:“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說明真心痛是一個嚴重的病證。此證由氣血瘀滯,心脈痺阻不通所致,病理性質多屬本虛標實,但以實證為主。臨床應辨清寒邪、痰濁、瘀滯、陽虛的不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