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南》等,這些著作為普及和發展脈學發揮了積極作用。

南宋醫家崔嘉彥所撰《脈訣》(又稱《崔氏脈訣》、《崔真人脈決》、《紫虛脈訣》)是一部以四言歌訣形式寫成的普及性脈學專著。它以通俗簡捷的文筆闡述了脈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寸口診脈的生理學基礎,寸口分部及其常脈,寸口各部之脈所主臟腑和軀體部位,遲、數、浮、沉四種基本脈象的標準,五臟常脈。“七表八里九道”脈的脈象,脈病互參之理,各種病證的脈象和各種脈象的主病以及脈應四時之理等等。儘管這部書在脈學理論和方法上沒有多大突破,但卻比較成功地將複雜深奧的脈學知識以簡明曉暢的形式進行了概括和表述,便於初學者習誦和掌握,易於推廣,以至成為後世學習和傳授脈法的重要藍本,反覆為其它脈學著作所借鑑。

南宋另一位醫學家,崔嘉彥的弟子劉開(字三點,號復真子)所著的《脈訣》(又稱《復真子劉先生脈法》、《劉三點脈訣》撰於1241年,也是一部普及性的脈學專著,劉開並非照搬崔氏而別有新意。

劉氏是以浮、沉、遲、數為基本脈象,以風、氣、冷、熱分別為這四種基本脈象所主的基本病證。又根據脈之有力和無力區分病證的虛實;根據寸、關、尺三部與上、中、下三焦的配屬關係。以三部脈象診察三角病證,再按左右手各部脈與五臟六腑的配屬關係,診察五臟六腑之病證。從而大大簡化了脈學的內容,抓住了脈學的綱領;其所提出的脈象主病的關係在脈學理論上也有一定的創新,對脈學診斷作出了貢獻。

南宋施發的《察病指南》是一部以脈學內容為主的診斷學專著,其貢獻在於他首次創造性地繪製了脈象圖。在施氏《察病指南》的“卷中”將歷代脈學文獻中提到的三十三種脈象依其指下感覺一一描繪成圖,該圖依次是:“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促、短、虛、結、牢、動、細、代、數、大(實為十一種):“七死脈”——彈石、解索、雀啄、屋漏、蝦遊、魚翔、釜沸。

圖中圓圈表示脈的搏動區間或診脈的區域及其切按的深度範圍。圓圈內的各種圖形是對各種脈象指下感覺的形象描繪,例如肖脈的脈線在圓圈中線以上,表示該脈搏動部位表淺,輕按即得,而沉脈的脈線在圓圈中線以下,表示該脈搏動部位較深,重按才得;芤脈的脈形圖象中空的軟膏,按之則陷(“如按蔥管”);伏脈深伏不現,故脈象圖的圓圈中沒有脈線;滑脈的圖形為一串小圓圈,表示該脈”如盤走珠”,往來流利這些形象化的脈象圖反映了各種脈象的基本特徵,它比單純文字描述也更加直觀,對初學者在臨床上體會對鑑別各仲脈象有一定的幫助。施發的脈象圖,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應當肯定其歷史價值。

三、《傷寒論》的整理研究

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醫書同刊刻《傷寒論》,並對其作出了很高的評價,熙寧九年(1076年)宋太醫局將此書列入醫學生的必修課程,這就使《傷寒論》的學術地位空前提高。《傷寒論》其書也大為流行,對《傷寒論》的研究更為深入和普遍,較唐代有了很大進展,有許多著名醫家致力於此,湧現出一大批以“傷寒”命題的研究著作。

宋代《傷寒論》研究的特點是注重臨床實踐中的實際應用,而並不注重原文的註釋和真偽的考證及條文的編次順序;宋代醫家對《傷寒論》固然相當推崇,但並末將其視為“不可更動一字”,條文往往是選擇錄用,方藥也經常選用其他著作及本人經驗加以補充。醫家們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也比較豐富,六經分證,以方類證,以法類證,以病類證,以經絡釋六經,以八綱擇六經等等,均為此期傷寒研究著作中的常用方法。此外,這些著作中所反映的對溫熱病的認識,也很值得注意。

一)龐安常與《內容總病論》

龐安常曾以善治治傷寒而聞江淮一帶。其現存的著作有《傷寒總病論》。書中包括了傷寒與溫病兩方面的內容,前三卷論述傷寒,卷一為六經分證,卷二以法類證,卷三以病名證。主要例舉張仲景《傷寒論》及《金匱要略》條文加以論述,也收入部分非仲景方。龐氏對傷寒病的認識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強調人體正氣在傷寒發病中的決定性作用。所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龐安常《傷寒總病論》卷一,578,四庫全書73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其二是特別注重地理、氣候對用藥的影響,主張因時因地制宜。他認為江淮地偏暖處,唯冬春可用桂枝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