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但卻沒想到這個長休竟成為我生命中一段不可多得的改變(造)時期。
我看《長恨歌》(1)
“生命本是如此!故事主人翁一生中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看似轟烈;但我卻希望在電影中,呈現出某種的‘淡然’。”美術總監和剪接師共兼的張叔平說。
看了《長恨歌》六遍,在大銀幕上,我總嗅到畫面瀰漫著一層薄薄的歐洲情調。而我一向非常欣賞法式電影敘述故事“點到即止”的精簡。
我想張叔平選擇剪刀的每個落處,均要讓《長恨歌》,趕上這股“精”和“簡”。去蕪存菁,達至精緻。
文藝片一向跟生離死別和眼淚打交道,但我個人認為,電影裡要修成的,並非是觀眾的眼淚或憐憫。
故事中:“時間”是永遠不敗的敵手,而劫後的上海卻是最終的勝利者。王琦瑤的一生落在一座大城市之上;關導演曾說:“她終其一生留守上海,跟上海談上一輩子的感情。”可恨是上海卻沒有為她的逝去而留下半點眼淚或半個位置。“一場唏噓”和“終生遺恨”似乎是旁人為她落下的最後一道註腳。但我身為飾演王的第一身,我卻由始至終也為她的“忠於自己”和“忠於選擇”而喝彩。她接受生命中的種種不圓滿和試煉。她早已為自己生命闢出一條名叫“淡然”的小徑。
“最愛”早已敲定
我作為王琦瑤的第一身,我執意相信她的感情世界沒有“恨”、“遺憾”。沒有遺憾是因為“最愛”早已敲定。
李主任(胡軍飾),是讓王琦瑤一頭鑽進去,“義無反顧”的第一個男人。試想在那三方四正的道德觀下,亦阻嚇不了一顆少女的心。跟青梅竹馬的表弟和舅母再見後,在鏡中,正式向自己告別。我常想,讓王琦瑤通向義無反顧的路,其實並不是李主任,而是她自己。骨子裡的她早有一顆“義無反顧”的種子。王安憶曾描述:“寂寞加上寂寞,兩個人在一起,卻誰也安慰不了誰。”李主任聽評彈的一段戲,或許早已隱藏了某種不安。儘管王琦瑤安靜地守候在李主任身旁,卻永遠也觸不及他遠在天邊的世界。
“他在想什麼?”我恐怕王琦瑤終其一生也找不了答案。自李主任在她生命中退出,大崩潰過後,她學懂安靜。打針當護士圖個生活安定。對於一個年過三十的女人,遇上康明遜;“家”似乎有望了。我對“康”這個角色的理解是:他是愛王琦瑤的(而且是頗為愛)。王琦瑤包容他的軟弱,但卻不能忍受他的優柔。能夠允許康在其生命退出,我認為王琦瑤在水晶愛情和現實面包的議題下,她看穿了愛情的虛浮。我能理解那年頭、那世代,王琦瑤根本負擔不起“恨”他的奢侈。
投進無底的黑洞
能在日益動盪和不安的環境下,得到按月寄錢回來供養的承諾,難道不是不圓滿以外的另一種圓滿結局嗎?有了孩子王琦瑤生命中便有了愛,心中有愛的人,是不會恨的,“別了!康明遜。”在一片歌頌“*”情懷的浪潮中,我個人認為,上天還是眷顧王琦瑤的:莫大的愛中,她活過來。
若要我在整部電影中,選出三場戲最喜歡的,“拍攝結婚照”肯定是其一,關導演用一些非常近的鏡頭來呈現王當下的心理狀態。這場戲帶給我內心的震撼像歷劫了一場海嘯。我常常被鏡頭底下的演出弄得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投進了無底的黑洞。我替“丈夫”輕輕掃背的數秒鏡頭,我看見了黑洞,黑洞很黑、很冷、很可怕。
幸好,黑洞已消失良久,不曾回來了。
我看《長恨歌》(2)
“咔嚓”,程先生閉著眼拍下這張充滿腐蝕臭味的“結婚照”,薇薇的出生,柔美了王的世界,這正是王與女兒日後的盾牌。在“*”聲中,琦瑤依然要堅守每天以“蛋青”敷面,這就如每天用上昂貴的(SK…Ⅱ)面膜來保養面板。試想,在“*”時期。啊!這是多麼窮奢極侈的舉動啊!我分析著這不僅是一種對美的追求,它更像一種生活態度,在世俗洪流中,她努力鎮守在自己的生活步調中,我看王琦瑤的處世,確實有著一抹“淡淡然”。這或許在百樂門被槍頂著之時,已被訓練出來。但我心底裡,更願意相信,這是王琦瑤與生俱來的一種純然。
感激十多磅的脂肪
在《長恨歌》裡,關導演和叔平捨棄了煽情和眼淚,著實貫徹王琦瑤個性裡的一抹“淡然”。然而,我對於體重的急升,可不能“淡然”。張叔平讓我增肥演繹的最初,我委實有點兒抗拒。但如今,我可感激這十多磅的脂肪,陪我走過琦瑤的中年。每天醒來,摸著壯大了的手臂和腰間的肉團,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