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接受採訪時他們也會提到這本書:“《權力的48個法則》說,最糟糕的做法是在你周圍築起一個堡壘。”他們還把它當作在音樂行業搏殺的指南。

嘻哈樂手之間的爭鬥都是地區性的,他們的注意廣度有限,好像不太可能去吸收《權力的48個法則》中關於法國情婦、義大利貴族和美國商人的警世故事。不過,現在的嘻哈樂手已經把持了流行音樂界的主導權,開始讓人認為他們是有頭腦的、白手起家的百萬富豪,而不再是自暴自棄的街頭小混混。

鮑姆加丁注意到:“現在關於如何獲得和使用權力、如何影響他人的書有很多,但是對此格林在他的書中一概不提,他寧願唸叨克爾凱郭爾和基辛格,他的讀者也是這樣,用拿破崙、漢尼拔或者馬薩林的宏偉策略來思考爭奪地盤和辦公室政治一類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就顯得不是那麼微不足道了。”

《哈姆萊特》中波洛涅斯對兒子雷歐提斯說:“有幾句教訓,希望你銘刻在記憶之中。”這些教訓包括“盡你的財力購制貴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異,必須富麗而不浮豔”;“不要向人告貸,也不要借錢給人”。《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頭是:“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這兩本書說明,世家子弟到了該闖蕩社會的時候,他們的父親會告訴他們一些權力的法則。可是現在嘻哈樂手仍沒有機會上大學,他們也無法從父輩那裡親炙什麼做人的道理,只好自己從書中去學了。

。。

訃告閱讀之趣

美國女作家瑪裡琳?約翰遜在《先上訃告,後上天堂》一書中概括了訃告好看的原因。“訃告的內容其實並非死亡。不錯,它們是由死亡引發的,但內容卻是生活,它們充滿了生氣。好的訃告如雪天冷冽純淨的空氣般醉人,像眼科醫師放在你眼前的鏡片一樣,讓世間的一切驟然清晰起來。”

她認為訃告中蘊含著新聞行當裡最富創造性的文字,“任何優秀的訃告,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當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去世時,以最快的速度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損失。優秀的訃告,能用文字重現它的主人公。訃告表現的是對死者的敬意,緬懷這個曾在人世閃爍然後逝去的生命。但與此同時,它也是一種挑戰,是向上帝或群星揮舞的拳頭”。但“訃告表現對死者的敬意”這句話不能一概而論,因為訃告寫的也有可能是一位獨裁者或者大毒梟。

讀訃告的另一個好處是能瞭解到很多知識,這也是訃告作者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每一天都要迅速成為某個人或某一領域的專家,從海底製圖、汽車史、集郵,到內分泌學”。會被寫入訃告的人好多都是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的人,是某一種事物的先驅:貓沙的發明者(使貓進入了更多人的家庭)、卡車司機民謠先驅、海浪音樂先驅,還有口蹄疫防治先驅、冷凍蔬菜先驅。“先驅看多了之後,看到某人訃告中只說此君將新鮮出爐的爆米花引進劇院,總感到不對勁兒,覺得未免太輕描淡寫了。”

外人都對預先準備的訃告比較感興趣,有些訃告甚至會註明其作者已經去世多年了。《紐約時報》就預先為1200多位大名鼎鼎的男人或是女人準備了訃告,他們在其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原因是年齡、疾病或者所從事的高風險職業,如美國總統。但瑪裡琳說:“我一直不大喜歡那種為大人物提前寫就的長篇訃告,其文風顯得沒有生氣,成噸的資訊,硬生塞進呆滯死板的套子裡。它們跟出自常設訃告作者之手的文章太不一樣了。常設作者寫的是不那麼有名的人,或是突然死掉的名人。這種搶在截稿前幾分鐘完成的作品如水銀瀉地,靈活流動,變化多端。常設作者必須緊盯死者,尤其是猝死者,那種壓力以及隨之而來的濃縮之感猶如電流一般充斥全篇。這是一個活著的人在死者的亡靈飄逝而去時極力抓住一縷幽魂。”

《經濟學家》雜誌卻幾乎沒有預置的存貨,大概只有4份。該刊編輯無奈地說:“有的作者說,事情發生後,才知道該寫些什麼。我一直想讓政治版的編輯提前寫寫瑪格麗特?撒切爾,可那個編輯就是不幹。”

《經濟學家》曾經有一篇訃告寫一個古巴最長壽的人,《紐約時報》的訃告寫作的規矩之一卻是,避免在訃告中宣稱某人是“全日本年齡最長者”、是“最後的內戰###”或“某電視劇諸位演員中最晚辭世的”,只要涉及“最”這個字,統統被認為不吉利,有失實的危險。但是他們也免不了說某人是“在揚基體育館兜售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