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同樣遇到一條有價值的資訊,也可能開啟你的思維之門,走向成功。現代遺傳學的奠基性工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最終確立,就是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一張DNA分子衍射圖譜中獲得的:

沃森和克里克致力於DNA分子結構的研究已經相當長的時間了,但是始終無法得到滿意的解釋。他們最初預測DNA分子是三螺旋結構,但無論如何也得不出正確的計算結果。後來,他們偶然得到了一位物理學家拍攝的一張DNA分子的衍射圖譜。對於物理學家來說,他並沒有考慮這份衍射圖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會有什麼價值。而對沃森和克里克來說卻是意外的收穫,因為透過對衍射圖資料的計算,可以從幾個引數來證明它們決定了DNA分子螺旋情況。經過計算,他們倆最終建構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並且發表了短短一千多字的論文。正是這短短一千字多字的論文所闡述的重大發現,使他們倆後來一起榮獲了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

愛因斯坦用一個圓代表一個人擁有的知識。他說,圓越大,你的知識就越多,而同時圓接觸到的外界也越大,未知也就越多。所以,豐富自己的資訊資源,能夠使自己從更廣博的角度來認識周圍的世界,提出更多問題,擴大自己的探索空間,提高探索的深度。

培養不斷探索的習慣,要有對新事物的開放心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是目前我國奈米領域的領頭人。他走上研究奈米技術的道路似乎出於偶然,而這個偶然背後,卻是對新事物的開放心態。

有一天他正好沒有什麼事情,聽別人說有個外國專家要作奈米技術方面的演講,於是就抱著聽聽看的態度順便去聽了報告。沒想到,越聽越上癮,越聽越覺得有意思,後來乾脆轉向了奈米技術的研究。正是由於這一轉向,既為他開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也為他獲得巨大的成功提供了可能。

3.自我評估

評估自己的探索習慣,可以透過下面一些問題進行:

你能夠列舉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嗎?列舉得越多越好。

對於上面你列舉出的問題,你試過去解答它們嗎?用什麼方法去嘗試的?有多少最終獲得了滿意的答案?

你提出過創新性的想法嗎?這些想法中有哪些得到了別人的讚賞,哪些別人不以為然?

你有時候會被一件偶然的現象所吸引,並且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這個現象,直到得到滿意的解釋為止嗎?

你和別人爭論過對一些熱點社會現象的看法嗎?你的爭論有沒有鮮明的特色?

你常常喜歡動手做實驗來驗證別人的某些觀點或者在學校裡學習的知識嗎?

對社會上流傳的熱門專業,各種媒體每年評出的“十大科技新聞”,新聞裡報道的最新發現之類的訊息,你是否留意?有沒有透過各種手段,如搜尋網際網路、報刊、雜誌,或者諮詢老師等深入瞭解這些資訊?

你身邊有引領你發展潛力和發揮優勢能力的人嗎?

你進行過探險活動嗎?遇到過真正的危險嗎?那些危險是否本可以避免的?

你曾經因為進行某些探索,例如拆卸家裡的鬧鐘之類的某件物品而遭受過父母的訓斥嗎?訓斥之後,你依然故我,還是變得不再敢做這些事,以至於現在也沒有什麼動手的興趣了呢?

你常常關注一些對提高學習成績似乎一點用處也沒有的資訊嗎?如果別人認為你不務正業,你是什麼態度?

你到陌生的地方進行過探險嗎?在探險的時候,你是否有種莫名的恐慌?還是覺得到處都是能引起驚奇的事物和現象?

第二章糾正壞習慣

一、厭學

1.定義和內涵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不論學習成績不好的,還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習都帶有濃厚的“苦學”色彩,都怕學、厭學。可見“苦學”,並非取決於學習成績。真正“樂學”的人又“樂”在哪裡呢?

“厭學”,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內在動力原因,或許在因素影響,對學習活動失去興趣和熱情而不願繼續。

“調查發現,”厭學“和”樂學“的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對待學習的心態。

“厭學”的人,多數把學習當成一件父母、老師要求做的苦差事來看待,把知識僅僅作為為了透過考試和獲得高分而必須掌握的,因此學習的時候往往很不投入、很不情願,不注意總結經驗、不注意擴充套件,被教學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