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解:其一說,我國古代以“夏”為名,因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其二認為,華夏為歷史上的夏族,因自然環境的變遷,夏族也相應地向四處遷徙,東遷中原的稱“東夏”,西遷甘肅的稱“西夏”,原地不動的稱“大夏”。而中原土地肥沃,人口集中,東夏即是華夏。
其三是以文化高低而定,文化高的民族稱為“華”,文化高的周禮地區成為“夏”,合起來就是華夏。反之,文化低的四方而被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華夏文化也就是代表中國本源的始文化。中國的始文化應從三皇開始。
據文獻載,三皇之首的伏羲,在南陀山和湔山尋找到規木和楛木,製成弓箭。又受到蜘蛛網的啟發,用繩結網,大網可以網獸網鳥,小網可以網魚網蝦。從此改善了狩獵方式,保障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此時,伏羲見天下大治,民眾喜悅。便調六律、五聲、八音,創下了《駕辨》、《勞商》、《鳳來》、《立基》等古曲,使中國始有音樂。
先民在勞動中本就有抑揚頓挫的呼號,伏羲創造的音樂旋律恰好觸動了人們的心靈。於是人們彈起了瑤琴、唱起歌,開始了絃歌千揚、詩情逸唱的時代。在人類歷史上,惟有中華民族文明肇始,就以優美浪漫的音樂詩歌傳承後世。後來編纂的風、雅、頌便是先民遺留下來的輝煌燦爛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再之後的楚辭、漢樂府、晉賦、唐詩、宋詞、元曲……都是繼先祖遺風發展創造出來的。
伏羲的另一個貢獻是他98歲時在渭水創造出的高智慧哲學理念:易理、太極、八卦。後經周文王演譯成《周易》。
《周易》、《詩經》、《書經》,就成了中國古文化的支柱。
伏羲不愧是中國的三皇之首,他在人類的初期文化中就能創造出這樣高智慧的哲學理念,在人類發展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的近萬年的繁榮昌盛,儘管這中間斷斷續續地產生過戰亂和暴政,畢竟無傷大局。縱觀世界上不少文明古國(如巴比倫、赫梯、亞述、波斯、羅馬等),在盛極一時後都已消失,只有華夏兒女受伏羲文化的教化,盛時會剋制自我,弱時能自強不息,養成一個崇尚道德、思想峻極、境界高遠的民族和具有寬厚、和平、仁道、尚禮的國風。
華夏文化的分支陶文化,也是伏羲時代管陶氏發明的。人類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家庭的建立,更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三皇之一的女媧倡導建立起來的。
華夏文化始於伏羲時代,其後傳承十五世,直到炎帝、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數千年的太平盛世,無不與華夏文化內涵有關,公元前,到了春秋戰國,可謂是一個奇妙無比的時期,生產力在戰車的呼嘯中進步,文化也在刀光劍影的間歇中繁榮。歷史在這裡為炎黃子孫的各色能人、哲人、文人、賢人、仁人乃至聖人,提供了一個奇特的空間,於是炎黃子孫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後無超越的絢麗燦爛的文化奇蹟,中國的諸子百家在這段時間裡誕生了。如思想家的申不害、屍佼、告子、環淵……儒家的孔丘、孟柯、顏回、仲由、曾參、冉雍、卜商、言偃、冉求、顓孫師、荀況……道家的關尹、老聃、田駢、莊周、列子、楊朱、庚桑楚、文子、填到……墨家的墨翟、禽滑釐、高石子、高何、縣子碩、治徒娛、公尚過、弦唐子、耕柱子、魏越……縱橫家的鬼谷子、蘇秦、蘇代、張儀、公孫衍、端木賜、陳軫……軍事家的田穰苴、孫武、吳起、孫臏……名家的鄧析、尹文、惠施、公孫龍……法家的衛鞅、李俚、韓非……陰陽家的鄒衍、梓慎、裨灶……冶煉家的歐治子、干將、墨陽……文學家的屈平、宋玉……天文學家的甘德、石申……水利學家的白丹、李冰……相馬家的伯樂、九方皋……醫學家的扁鵲……農家的許行……鑑別家的卞和……木藝家的魯班……工商企業家的猗頓、郭縱、卓氏……都為華夏文化又注入了新的內涵,使中國成為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之邦。筆者敢說:中華民族的華夏文化絕不落後外來文化!但無論是西方的歷史學家或中國當代的歷史學家編著的《世界通史》或《上下五千年》,幾乎都將埃及作為文明史
的開端。西方人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歷史短,沒有古文化可言。因此將古埃及文化列為文明之首,中國的現代歷史學家本身就生活在文明古國裡,華夏文化並不比古埃及文化出現晚,怎麼可以忘卻華夏文化也嚼西方人剩下的饃呢?君不見同是近5000年在浙江出土的中國藝術品,比埃及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