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已作為最經常的和最重要的變化提出來,因為人正是利用這些變化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的。
大量的同繁殖有關的各種器官的變異,通常表現出來的程度並不大,達爾文把這一點寫在草稿上,但是,當他想起畸形的情況,又想到了英國的植物栽培學家稱之為“飛躍”,即一下子離開正常型別的植物時,他補充說:“而其中有一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來。”
為什麼人用具有他所需要的那些品質的動物作種畜,而用具有他所需要的那些品質的植物作種子呢?因為人希望它們的後代會表現出這些品質來,因為它們具有遺傳性。他寫道:“所有這些變化(儘管是天賦的)以及各種各樣的變化(儘管程序是很緩慢的)明顯地表現出要成為遺傳性的願望;如果這種情況不發生,這些變化就會成為單一的變種,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就會形成種族”①。
除了保持得到了加強的新品質外,還要防止與不具有新屬性的型別進行雜交的影響。如果雜交是偶然的或自由的,雜交物一定會失去其優秀的特徵。所有這些在他頭腦中產生的懷疑,他在自己的《概要》中也都提到了。但是,即使有這些限制,人也會透過自己的選擇獲得許多東西。達爾文寫道:“……但是,如果人能進行選擇,那麼新的種族很快就會形成;最近一些年,選擇在有系統地進行。在古代,選擇實際上也經常進行(後來他把它稱之為”不自覺的選擇“,當時人只是更關心對他來說是優良的動物,而不多關心劣等動物)。透過這樣的選擇可以得到跑馬、載重馬,一種適於用其油的豬,另一種適於吃其肉的豬,等等。此外,還可以得到一種枝葉茂盛的植物和一種果實累累的植物,等等;同一種植物可以滿足人在不同季節的需要。用第一種方法②,象由原因產生的直接結果一樣,動物會適應外部的環境,如身體的大小適應於食物的多少。動物也可以透過後一種方法③來適應。但後來它們可能適應於並不會影響它們生長的那些目的和任務,就象採購動物油脂的商人的存在並不能導致脂肪的形成一樣。”
①在這裡,達爾文的想法第一次深入到對進化來說是極端重要的遺傳問題的細節。最後一句的修改和刪掉表明,一方面,所舉出的表述使他非常吃力,另一方面,需要對事實作進一步的分析,以便象達爾文後來在《物種起源》做的那樣來表述這個問題。
②即在外部條件直接影響下的變化。——作者注③即選擇。——作者注為了弄明白最後一句話,必須記住,達爾文提出了人影響生物的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外部條件的直接影響,例如營養對動物大小的影響;第二種是間接的;肥豬種的出現不是由於採購動物油脂的商人存在這個直接原因,而是由於在市場需要的壓力下,人透過選擇小的變種培育出最適合於採購動物油脂的商人所需要的特種豬。
他在結尾時也指出了人工選擇的不足之處。“由於人不能很好地作出判斷,捉摸不定,因此常常不消滅不合適的生物,只是根據外表來判斷(不會根據內部特徵來挑選),只是選擇對人有益的物種,不考慮這些物種適應生存條件的程度。”
所以,他只用了兩頁的篇幅概括地指出了“改變家養生物的各種原理”。這就是人進行的選擇,他後來稱之為“人工”選擇。同生殖有關的變異提供了選擇的可能性,原因是從事選擇的人,而遺傳性把選擇出的品質固定下來並積累起來。他後來嘗試把這些原理用於自然界中的野生型別。就是自然界中也存在“變異”,雖然當時達爾文還認為,變異在自然界中比在家養狀態中要少得多(後來他蒐集到的材料使他深信,就是在自然界中變異也並不少)。
當然,地質學所證明的自然界中的巨大變化也應該在生物中表現出來。但是,環境的直接影響,例如氣候的影響,並不能解釋下面能說明生物之間彼此能合理適應的現象,例如,啄木鳥在樹幹裡尋找蠹蟲,或檞寄生從某些樹裡吸收自己需要的養分,結出籽來,讓某些鳥類加以散播“(可以認為,這個例子達爾文是借用考爾魯特的)。花適應於昆蟲授粉或種子為了讓長毛的動物傳播它而長成鉤狀的現象,都不可能用環境的直接影響來解釋。
要是有某一種具有超自然的洞察力的東西,能瞭解動植物相互關係間的一切細微差別,就象人所做的那樣(雖然有些粗糙),在考慮對他有益和特徵的基礎上對家養品種進行選擇,選擇出所有偶然出現的多少對生物有益的變化的話,那麼,這種合理的、適應性的發展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達爾文在這裡附帶說明,他指的不是“造物主”,而是在尋找“自然的原因”。因為自然界中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