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砍柴人,這種勇氣比不畏生死更加難得。

有人認為介子推先生在做秀,認為他是在演戲給晉文公看,你看你誰都封賞了,為什麼沒有封賞那個割肉給你吃的人啊。這種觀點至今深有影響,而且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還可以拿出《史記》中的記載作為佐證。

。←蟲工←木橋 書←吧←

第17節:介子推,與君共逃亡(7)

《史記》中記載,因為介子推先生不僅沒有得到封賞,反而跑到綿山隱居起來,於是有些人就站出來打抱不平,這些人在宮牆上打出橫幅,上面寫著:龍想飛到天上去,得到了五條蛇的輔佐;現在龍已飛到雲端,四蛇各得其封賞;只剩下一條蛇,懷著怨言跑到山上;它在飛龍飢餓的時候,曾割下自己的股肉。

晉文公知道後,覺得對不起介子推先生,就請介子推出先生來做官,被介子推先生拒絕了。晉文公不得已,將綿山圈起來作為介子推先生的封疆,以保全他們母子的生活。

將介子推先生心甘情願的隱居,描寫成為別有居心的做秀行為,這是有悖於介子推先生的本衷的。僅有的史料可以證明,晉文公當政後,及其餘下之年,介子推先生始終沒有當官,可以說是沒有露面,一直陪伴著自己的老孃隱居綿山。這是對持有介子推先生做秀的觀點的人的最有力也是最堅決的駁斥。後世更有宋真宗追封介子推先生為〃潔惠侯〃,這才是真正的別有居心,介子推先生不願封侯,不願食君祿,乃是發乎本心,並非矯飾做秀,這與當初割肉奉君的事蹟如出一轍。

至於介子推先生的結局,大致有兩個觀點,但都是後人附會,沒有確鑿的證據。

其一就是燒死說。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先生出來當官,火燒綿山,焚其三面,留一面作為出口,然而介子推先生與老孃俱都寧肯燒死,也不願出來做官。有人附會說晉文公的焚山之舉乃是滅口,原因是晉文公受不了介子推先生動不動以割肉的事情相抱怨。這種觀點純屬無稽之談,如果真是這樣,晉文公何必還有以綿山作為介子推先生的封疆之舉?

其二就是蹈海說。這種說法認為介子推先生的老孃死後,介子推先生沒有心思留在綿山,而是去了東海,以蹈海打魚拾貝為生,因為有人在介子推先生隱居三十年的時候,在東海邊上看到介子推先生正在買貝殼。這種說法亦無實在的證據,亦是想當然的說法。

結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介子推先生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隱居生活,並無怨無悔。

他認為自己〃割肉奉君〃的行為並不是什麼功勞,而是出於君臣大義,忠孝至德,理所應當。介子推先生的為人,最大的特點是不居功,以居功為恥;他的隱居也是因為不堪與爭功的同僚為伍,寧肯逃到荒山,也不肯向君主乞討封賞;介子推先生的眼裡,以自己的忠心邀功請賞,不僅會玷汙忠孝的大義,也會致使君王蒙受惡名。

由式推及,介子推先生是以一種無私的心胸,跟隨重耳先生開始逃亡的。這種無私貫穿始終,並不以重耳先生的地位變換(由逃亡者變成晉國國君)而發生改變。

這就是傳說中的大隱賢。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BOOK。

第18節:鍾子期,知音往事(1)

鍾子期,知音往事

說起交朋友這檔子事,讀者上帝一定會第一個想到管鮑之交。管仲先生和鮑叔牙先生之間的那段交情往事,不摻雜任何市儈和功利色彩,友誼發乎純潔的心靈,遂成為千古以來交友之道的典範。尤其隨著後世完美主義者的詮釋和添枝加葉,管先生和鮑先生在對待朋友這方面成了毫無瑕疵的聖人,接受渴望得到真切友情的人的頂禮膜拜。

其實,堪稱交友典範的不只管先生和鮑先生,本文的主角……鍾子期先生和俞伯牙先生之間的交往絲毫不比管鮑之交遜色,甚至有的地方更值得讀者上帝稱道。管鮑之間除了純粹的朋友關係外,還有一層更切近的政治利益關係,管先生與鮑先生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在政治鬥爭和陰謀中處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境地。而鍾先生和俞先生之間的友情則沒有這種色彩,一個是隱於深山的樵夫,一個是侍奉帝王的大夫,地位相差懸殊,然而卻能結成生死知音,這種友情的境界似乎更上一層樓。

偷情的下場

讀者上帝一定會感到驚詫,本文的主角鍾子期先生的誕生竟是其父與宮女偷情的結果。如果任由現在的我們深受毒害的大腦思考,一定會覺得發生這樣的事情必將引起嚴重的結局,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一定會抓住鍾老先生的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