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9部分

Z-17H的載重量只有250公斤,無法搭載重達2噸的MQ-1。看來研製較大載重量的隱形直升機迫在眉睫。當時並未啟動它們,直到特混艦隊轉向後,遠處的殲偵-17A才發射了啟動的指令電碼。深彈和反潛魚雷都難以擊沉這些噪聲強,而艇體小的模擬潛艇。

10:20,警報聲再次在戰術中心響起,維特蘭特叢集急報遭敵優勢戰機群的襲擊!

廣州號旗艦10:20

很多人以為航母大戰的關鍵是航母的效能、艦載機的多寡和效能,以及飛行員的素質,這方面當然是我軍佔優,西方專家又認為印軍的地理、補給的優勢超越了前述的因素。可是他們忽略了我軍在資訊方面的優勢,而這一點使我軍能準確地掌握印特混艦隊的動靜,抓住最佳戰機。在中途島大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在航母、艦載機和飛行員方面都佔優勢,但慘敗在美軍航母群的手下。研究人員認為關鍵的是斯普魯恩斯將軍掌握了極好的攻擊時機。

我軍的殲-17A在靠近蘇門答臘島的沿岸,距印軍艦艇40-50公里處的高空監視他們。米格機受印尼防空雷達的跟蹤當然不敢深入印尼進行追擊,外交交涉暫時是不會有結果的。在喀拉喀托火山錐上的被動雷達則嚴密監視維特蘭特叢集上空的空中目標。而印軍的卡-31或“海王”的搜水雷達根本不可能隔著蘇門答臘島來跟蹤我艦載機的動向,印軍的圖-142、伊爾-38巡邏機是二款強勁的戰機,但即使航程能夠達到,也絕對不敢闖入海峽來搞偵察。印軍只能透過海峽中的一些商船知道,我軍的二個航母群各有8架艦載機升空護衛,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位置。現在這16架殲-11H已經分散在海峽口兩側的5百米低空等待命令。

原來我軍已經掌握了古納特派遣到維特蘭特叢集護衛的米格機的規律,8架米格-29到達後,4架在15000米高空警戒、4架在3千米高度為反潛直升機護衛,1架卡-31新增燃油後再次升到了4500米高空,展開了奇特的平板天線,天線開始緩慢轉動擔負艦隊的預警任務。天空中的米格機總算鬆了口氣,危險期過去了。巧了,我軍的攻擊時機卻到了!

“第1架米格機開始著降了!”在5百公里開外的殲偵-17A上的偵察員發回了重要的資訊。

“出擊!”參謀長向海峽口的姜開波中校下達命令。

他知道古納特的戰術是,當甘地號上回收戰機時,尼赫魯號就準備好可以起飛戰機。當然如此一來回收時間會加長,一次能起飛的戰機也很少,但不至於一架也不能升空。由於沒有斜角飛行甲板,輕型航母在回收戰機時就不能起飛戰機。擁有67500噸排水量的“庫茲涅佐夫”號中型航母也不能在回收戰機時起飛戰機。即使“戴高樂”號有斜角甲板,但是飛行甲板太小。彈射器的活塞有一段堵在斜角甲板上,因此回收時也不能彈射戰機。世界上只有美軍的大型航母可以在回收戰機的同時一次彈射2架重型戰機。這也是我軍在盡力創造條件建造大型航母的原因。

姜開波中校早已按被動雷達提供的資訊分配了各自的目標,他親率2個小隊急速升空,目標是15000米高空的4架米格機。當時米格機離開海峽口180公里,姜中校他們利用海峽兩邊的島礁逼近到160公里時,“天眼通”發現了卡-31的跟蹤雷達波,他們迅即大開加力高速升空夾擊敵機。

卡-31上只有3名乘員是不能實施預警指揮的,只是把探測到的資訊傳回“泰米爾納德”號的戰術中心,由指揮官在艦上進行指揮。警報聲又響徹了航母群,1分鐘後指揮官確認有16架蘇-33來襲,費南茲司令官和500公里開外的古納特都驚出了一身冷汗。尼赫魯號甲板上總共只有12架待命的米格機,因為它不久將接收回航的戰機。古納特陷入了絕境,他明白維特蘭特叢集那裡的8架戰機不可能頂住16架蘇-33的攻擊,這12架米格機再添油式地投入損失會更大。於是只得再從機庫提升戰機上來,如此一來至少得15分鐘後才能組成2箇中隊的戰機。目前正在艦隊上空的戰機燃油都不足以到500公里外進行激烈的空戰。

卻說海峽口的姜中校的2個小隊利用數量優勢,而且是從相距60公里的東西兩面向印軍的4架米格機發起攻擊的,到達100公里時立即有4架各發射2枚增程型的R-77夾擊正在俯衝下來的米格-29K。R-77增程型的最大射程為120公里,不過仰射時會減少射程,它們只有重型的殲-11H能掛載。由於被動雷達可提供目標引數,就不必開啟火控雷達,以免驚動敵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