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3部分

大的陸航直升機群存在二大問題,一是,舊機多;二是,武裝型、運輸型和多用途型的比例不當。不過它們都是久經戰陣考驗的,能力也是驚人的。它們只需要1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把1個陸航集團軍和1個陸戰師的全部人員和裝備送到臺灣島投入戰鬥,並提供足夠的低空火力支援和保障隨後的補給。我軍的裝備早已不是60年前,面對長江也要作為“天險”來對付的,既然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和遼闊的印度洋不能阻擋我們的進軍步伐,臺灣海峽對於我軍只是一跨而過的小河溝,我們必將勝利地跨過海峽剷除盤據在臺灣島的分離勢力。”

呂部長的豪語激起了全場的熱烈掌聲。

以我國目前的條件,作為兩棲登陸作戰投送工具的主力還是登陸艦艇,尤其是主戰坦克和重型防空導彈主要得靠它們來運送。它們的優點是運輸量大、費用低,我軍即使以30萬兵員登陸作戰,每天的消耗也是驚人的,作戰初期更是難以得到就地供應,就得靠艦艇的運送。登陸艦艇的缺點也是明顯的,由於速度較慢,需要10-14個小時才能越過海峽,容易遭受空中打擊。

我軍已經確定了要大規模建造重型兩棲戰艦,目標瞄準的是美軍的25000噸級的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艦,只是涉及設計、建造、試航等步驟,要實用化還得有待時日。目前只有自制的“廣州”級兩棲艦2艘,那艘建下不朽功勳的“廣州”號部署在印度洋,南海艦隊剛得到了第二艘“福州”號。從歐洲引進的通長甲板兩棲艦:2艘法制BIP19級、2艘西班牙的“實施者”級均部署在印度洋。2艘英制的兩棲艦改裝後為南海艦隊接收,命名為“秦山”號和“琅琊山”號,它們每艘可搭載8艘登陸艇,有強勁的指揮系統。這些新銳兩棲艦數量太少,這次也是實戰練兵性質參戰,以利對它們的進一步改進。而且專家們指出,以電動直升機的長航程而言,200-300公里寬的臺灣海峽不一定需要兩棲艦作平臺,由大陸一側的洞庫基地出擊或得到補給也是可以的。

我軍為了滿足兩棲作戰的需求,早自1955年便開始發展新的登陸艦艇,建造大量的中小型登陸艇、戰車登陸艦或兩棲突擊艦,到本世紀初兩棲突擊艦艇超過500艘組成的約240艘的登陸艇群。

當然預備役登陸艦艇的數量也很龐大,除了自己建造的上述艦艇老舊退役的,居然還有13艘美製山;可能是世界上碩果槿存的此類美製兩棲艦艇。

令國際戰略家不解的是,自從宣佈了統一的截至日期後我軍並未大規模製造此類艦艇,僅僅增加了2艘072II和一些榆海級。要知道臺海登陸戰可能是二戰後最大的兩棲戰啊,完全會超過朝戰時仁川登陸戰的強度。我軍上層意識到此類登陸艦艇不久將退出兩棲戰的主流,決定以最高效的改造手法來突擊提升我軍的兩棲輸送能力。近年來東南沿海的幾十家中小型造船廠被軍方徵用,對所有的登陸艦艇,包括部分適用的預備役艦艇進行了規模空前的改造。首先是動力部分全部換上了全電推進的系統,全部加裝有三防能力的半導體空調系統,此舉化錢不多,效益極大。

艦艇用的電動機重量不用講究,電機的防水問題也不難解決,就是金龍電池貴一些。改造後危險的噪音和紅外特徵消失了,艦員可減少,他們和搭載的突擊隊員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速度還有了不小的提高,大中型的可提高2節,小型的則可提高3-4節。小登陸艇群的改善最明顯,原來機聲震耳、潮溼、悶熱的艙室,變得安靜、明亮、空氣清新,那些小艇還增加了載重量。由此還“挽救”了大批退役的艦艇,因為它們絕大多數的問題是因為複雜的動力系統故障太多,現在反正是要拆除的,也就無所謂了。

其次是加裝“北斗”衛星導航裝置和資料鏈,併為9艘瓊沙級和8艘072型加裝了瓷鋼製作的直升機起降平臺,可以起降CH-47D等型直升機。

自衛、壓制武器系統也作了重大改進,25艘大型登陸艦裝備了防空和登陸指揮系統,可以透過資料鏈統一指揮艦隊的防空武器,航渡時在中低空構建有效的防空網路。也能在搶灘登陸時協調艦隊的壓制火力。而中小型登陸艦艇則有一半換裝了大口徑火箭炮如83式273毫米火箭炮、A-100式300毫米火箭炮等,大大加強了壓制火力;另一半則換裝了“雷霆30”超級速射高炮,在協同指揮下多艘艇的集射火力在3000米低空有很高的命中率。

我軍只化了很少的經費就把登陸艦艇的噸位提高到近10萬噸,而且是舊貌換新顏大幅度提升了艦艇的效能,成為一支活力四射兩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