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就能得到低空直升機的距離和三維資料。美國和俄國都搞出了隱形旋翼,我們的有點獨創性,旋翼以高強度硬鋁管作骨架,硬鋁管上分三段塗復了三種強烈吸收不同波長雷達波的塗料,因為要研究一種能吸收各種波長的塗料是太困難了,翼面是特種碳纖維樹脂可透射大部分雷達波。雷達波照射到高速旋轉的這種旋翼上,一小部分被翼面吸收,透射到硬鋁管塗層上的又被不同程度地強力吸收,再反射出來的雷達波,不但訊號很弱,而且是些不連續回波被計算機當作‘雜波’處理掉了。這比塗在機翼表面要好多了,這些塗層受到翼面的保護。經對抗測試,證實了脈衝多普勒頻率捷變雷達不能探測到低空的新型直升機。”

場上的“聽眾”都入迷了,“隱形”對於直升機來說是太重要了,美國人大吹大擂,化了那麼多錢。我們現在也搞出來了,怎麼能不入迷呢。

“郝少將剛才說的‘環流控制技術’,是美國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實用化的一項技術,他們去除了尾槳,在尾樑上開了長縫,透過側向吹氣使主旋翼的尾流在尾梁的兩側的速度不同,由此產生了平衡反扭矩的側力。尾梁內沒有噴出的氣流流向尾部,從可控制的噴氣錐直接噴出,以提供航向操縱推力。我們借用了這個概念,但有創新:這根尾梁的外殼由一臺小電動機轉動,由於附面效應主旋翼的尾流在尾梁的兩側形成了速度差,同樣產生了平衡反扭力的側力。只要控制轉速就能提供航向操縱力。我們的方法節能、噪聲更低。

“有一點需要指出,自從麥道公司推出MD520N無尾槳直升機後,這一技術並未得到更多的應用。原因是後來的直升機大都使用了渦軸噴氣發動機,它們向後噴射的強大氣流雖然提供了部分的前進推力,但極大地干擾了主旋翼吹向尾梁的下洗氣流,導致環流控制力無法形成。我們WZ-10電動旋翼的下洗氣流不受干擾地勁吹在尾樑上,尾梁外殼旋轉後產生的環流側向推力非常強勁。

“最主要的改進當然是以一臺功率為1400千瓦的超薄、大直徑把最高速度提高到380公里/小時。電動機是全封閉的,在低空飛行時根本不怕沙暴和飛鳥。

“機動性的改進更是出乎專家的意料之外。原有的直升機的動力裝置多為自由渦輪式發動機,其動力渦輪與燃氣發生器之間無機械連線,僅藉助氣流聯絡起來。動力渦輪的轉速對燃油閥處流量變化的響應,存在一定的滯後。在武裝直升機高速機動時旋翼轉速變化大和發動機響應滯後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使得旋翼和發動機更加不易時刻保持協調和功率匹配,不僅難以達到良好的機動性,而且在機動飛行中導致配平變化複雜,駕駛員工作負荷繁重。美俄等先進國家研製了極為複雜的智慧增穩系統和恆轉速調節器等,仍不足以徹底解決問題。而新型的直流電動機直接驅動的旋翼是剛性連線,一舉解決了問題,而且直流電機在短時間內可以超額定功率1倍以上,功率裕度很大。在試飛中證明電動直升機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有了成倍的提高,將在直升機空戰中擁有很大的優勢。郝少將是行家,等一下可以親自體驗。

“在燃料方面優勢就大多了:它使用最高階的金龍電池,能量密度高達12千瓦·時/公斤,已經與航空煤油的熱值相同,但是直流電動機在很大的功率變化範圍內的效率均高達97%,而渦輪機加減速機構的總效率只有30%左右,透過傳動杆向尾翼傳遞的動力,航程反而可增加到近2000公里,最大續航時間為6小時40分。在外掛武器總重1500公斤不變的情況下,全機淨重由5500公斤增加到6000公斤,主要是大大增強了裝甲,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

“請郝少將坐在後座的射擊員位置親自體驗一下吧,當然也可以親自駕駛一番啦。”

郝志剛早就躍躍欲試了,由於這是定型試飛,可以這麼做的。直升機一啟動,其優點就突出來了:運轉時噪音之低,令習慣於震耳欲聾的發動機轟鳴的郝志剛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參加定型試飛的郝志剛的中央突擊師的突擊隊員們對這架武裝直升機的效能可以用欣喜若狂來形容。直升機一向被認為是操縱複雜、造價昂貴、維護費用同樣高昂、耗油大,因此航程也短,駕駛員的工作條件又惡劣。你只要想一下,頭頂上就是二臺發出巨大轟鳴聲的渦輪機和裝滿飛速轉動齒輪的減速箱,無論什麼隔音裝置又有多大用處呢。所以名噪一時的美軍的“阿帕奇”直升機,在科索沃戰爭中根本沒有出動作戰,在準備階段的飛行中就摔掉了二架,還死了好幾個飛行員。現在一切都變了:直流電機操縱和維護之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