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的距離鎖定了目標。而擁有強大反雷達能力的這架偵察機對此卻一無所知。它被冠以“冷眼”的外號,真是恰如其分。
金龍電池和疊層半導體強制冷元件的研製成功,為“冷眼”被動雷達的效能提升創造了條件,專案組大為振奮。還來不及慶功,又投入了新一輪拼搏。他們在1平方米的平板框架上佈置了1024個超導陣列元件,其後面就是前端通道處理器,都緊貼在疊層半導體制冷元件上。製冷元件採用水冷,今後考慮採用氣冷。框架的四周是絕熱材料。計算機也升級為128個CPU的向量計算機,大幅度提高了處理能力,專家們改進了演算法,也最佳化了處理程式。關鍵的是裝置小型化後可以全部裝入車輛或艦艇上了,擁有了良好的機動能力,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
此刻在防空雷達陣地上,“冷眼II”與遠端雷達的系統透過網路聯絡在一起了,他們的顯示屏都可以切換到對方的系統,以顯示掃描的圖象。此時遠端雷達在執行,強大的雷達波束在不停地掃描海峽上空,此時只有一架臺軍的E-2C預警機在8000米上空沿著8字形航線執勤,它的方位、距離和速度都標誌顯示屏上在不斷移動的光點邊上。很快我軍2架殲-8戰機的光點出現在顯示屏上,它們直接奔向臺灣島的北部。臺軍的2處機場,各有2架F-16戰機升空,幾乎在它們剛一離開跑道,就被探測到了,它們的引數立即被顯示出來。我軍的殲-8戰機發揮高空優勢,迅即爬升到20000米的高空已經接近海峽的所謂中線了。突然顯示屏上出現了新的光點,雷達兵立即報出是從臺灣東海岸的佳山基地起飛的2架F-15C戰機,那架E-2預警機也向東方收縮。殲-8戰機越過中線後,並未返航而是折向南方飛去,這一下帶動了那6個光點一起向南。10分鐘後遠端雷達奉命關閉了雷達,令它們的雷達兵驚奇萬分的是顯示屏上仍然清晰地顯示著這些目標的動態圖象。當殲-8開始返航後,臺軍的6架戰機竟然追過了中線,我軍立即派遣了8架殲-10戰機升空攔截,殲-8則從高空回頭壓了過去。臺軍的戰機如同觸電一般立即收縮到臺灣島的東海岸,我軍戰機也返回到福建沿海上空。不久雙方偃旗息鼓,各自返回基地。我軍的指揮機關的首長在大螢幕上看到了全過程。臺軍總部則對預警機報告的,“在這次雙方接觸的關鍵時刻,大陸的主力遠端警戒雷達突然關閉,直至雙方戰機返航沒有重新開機。”大惑不解。
軍代表和軍區首長對“冷眼II”的優異效能讚不絕口,它的探測能力已經接近了那座龐大的遠端防空雷達。其隱蔽性更是無與倫比,即使以Z-15武裝偵察直升機搭載了我軍研製的新型熱成象儀在它的近處盤旋也未能發現它,更不用說遠在臺灣島上空的E-2預警機了。不過專家們向軍代表和軍區首長實事求是地解釋道:“這次‘冷眼II’有這麼好的探測效果,與敵機的背後有大批的電視臺在發射強大的電磁波有關,經敵機反射後就在‘冷眼’的陣列天線接收單元上形成了清晰的圖象。如果在大洋上空就沒有那麼好的效果了。當然那些敵機火控雷達發射出的散射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軍區首長指出:“即使僅在臺灣海峽能起那麼大的作用就很了不起。實際上在地球上空有大批的電視衛星和各國的偵察衛星在發射大功率的高頻電磁波,不必發愁沒有照射目標的波源。敵機的火控雷達也總是要開啟的,高空偵察機的側視雷達也是要散射出電磁波的,這些都要暴露它們的。”
專案組下一個目標是研製機載的被動雷達,有金龍電池和國產高效能運算機的支援,他們的成功指日可待。
華北某地直升機演習場8月27日
今天在這裡將由軍代表參加國產新型熱成象儀“探針”的實戰狀態下的測試。一架武直-10在座艙的頂棚上安裝了專案組研製的第一臺“探針”。這裡要介紹熱成象儀的大致原理,它是二次大戰時發明的主動紅外成像儀的換代產品。在主動紅外成像儀之後有一項發明“微光夜視儀”,它能將物體反射的出來的光線大大地放大加強以在熒屏上成像,它不像主動紅外裝置會暴露自己,自然大受歡迎,成本也不高。它們大批地裝備了部隊。只是夜視儀在無星月光的夜間以及有煙霧干擾時效果很差。科研人員又把目光轉向了被動紅外成像儀,由於它是依靠戰車、戰機、發電車自身發出的熱射線――遠紅外線來發現它們的,所以也稱為熱成象儀或前視紅外成像儀。它的研製成功得益於科研人員找到了能探測紅外線的化合物半導體器件,將它們在紅外光學系統的成像焦點處組成二維陣列,掃描發熱物體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