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還可以實施欺騙式干擾,使敵軍雷達得到完全錯誤的資訊。

福建某地大型雷達基地10月30日19:30

這個基地是監視臺灣海峽空域雷達網的一個重要節點,今天將在這裡進行新型被動雷達“冷眼II”的實戰測試。這個基地的主裝置是一座巨大的遠端雷達,它能探測到450公里以外的戰機。然而它那龐大的天線和發射的強烈的雷達波是最明顯的目標,顯而易見是敵軍目標地圖上顯眼的紅點。它是無法快速移動的。它的周邊不乏假目標和防空導彈、高炮陣地等保護措施。

今天在這座龐然大物的旁邊停了一輛經過改裝的“強龍I”電動重型運輸車,此刻駕駛室變成了雷達操作室,窗玻璃被遮蔽,駕駛員座椅轉了180度變成了3位雷達手的座椅。在他們的操縱下從封閉的貨艙中升起了一根粗大的圓柱,頂上是一塊1。2米見方的很厚的板。一直升到15米高才停下來。那塊板狀物把一面轉向了西方。它即將與旁邊的龐然大物一決高下。

我們把它們的比賽放一下,先介紹一下被動雷達的概念。這是二十世紀末雷達專家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在空中的任何物體時刻都在周邊電磁波的照射下,它們或者反射這些電磁波,或者吸收電磁波,由此造成了它們所在位置與周圍環境不同的電磁波背景。如果我們能探測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確定這些目標的位置,在整個過程中不必對目標發射雷達波束,這就是“被動”的含義。

幾乎與雷達同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明的紅外線探測器,已經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實現了從“主動”向“被動”的轉化。我們在下面將作介紹。但是雷達波的波長要大得多。美國人直到2005年才掌握了“被動雷達”這項技術,將實用的產品交付部隊試用。其引數是最大的秘密。由於它不向外發射波束,外人很難得窺堂徑。今年初俄國也宣佈俄製的“被動雷達”投入了服役。

我軍的雷達研製技術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當年國產的“探地雷達”就著實讓那些藐視中國人的洋人吃了一驚。我軍的“被動雷達”專案組從1999年就開始攀登這座雷達領域的珠峰。其關鍵技術有二項,一是必須有極為精密的通道接收器,才能探測到指向空域電磁波的頻率、振幅和相位的細微變化。僅僅提高訊號的放大倍率是不行的,整個接收和訊號前道處理器件必須沒有自身的噪聲。二是計算機系統必須有並行處理能力,能同時處理大量的訊號,從極細微的訊號差異中把目標突現出來。

研製無噪聲接收和前端通道處理器的小組得到了超導專家的支援。我國在高溫超導研究領域一直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擁有不少著名的專家。不過從2000年初開始他們陸續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轉入了各個應用領域的秘密研究中去了。金清華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他的助手甄國慶博士參加了“被動雷達”專案組。經過4年多的不懈努力,他們領導的小組不但提供了能在-70攝氏度時穩定工作的各種超導線,而且研製出在印刷線路板和晶片上印製超導連線線的技術,為“被動雷達”的研製作出了貢獻。

計算機專家採用了我國自行研製的64單元向量計算機,編制了龐大而複雜的訊號處理程式。當然數字射頻儲存系統的研製成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能把512個接收單元和前端通道處理器產生的訊號引數同時記錄下來,再由計算機進行處理。如前所述,這一儲存系統在“天眼通”中也發揮了作用。

經過極為艱苦的努力,在困難的條件下,2006年底我國的第一臺大型相控陣被動雷達終於問世。只是它的體積十分龐大,512個陣列元件及其後邊的前端通道處理器都需要高強度地製冷。每個接收單元接收到的指向空域的電磁波分頻記錄其相位和振幅,連同前置處理器得到的相鄰單元的訊號差值被同時儲存到數字射頻儲存系統,然後經超高速向量計算機處理。由此得到該空域內運動物體的方位、速度,在多次掃描後就可以根據它的速度和運動方向計算出它的距離。隱形飛機在空間會產生一個電磁波的“空洞”,被動雷達探測到“空洞”的移動同樣可以得到隱形飛機的方位、速度和距離。

它受到電源效能和製冷條件的制約,經過我軍戰機的實測,推算出對F-15、F-18、A-10之類戰機的探測距離為350-400公里,對B-2、F-117之類的隱形戰機也達280-370公里,距離測量的精度3%,方位角的精度正負3度。更為驚人的是它在680公里的距離上探測到了侵入我領空的一架美軍的“勝利女神”超高空隱形偵察機,在610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