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醫大相徑庭,卻有隱隱有相通之處。
藏醫理論認為,人體記憶體在三大因素,“龍”、“赤巴”、“培根”;七大物質基礎,即飲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種排洩物,即小便、大便、汗。三大因素支配著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洩物地運動變化。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上述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保持著相互協調和平衡,當三者中的任何一個因素或幾個因素由於某種原因出現過於興盛或衰微地情況時,則會出現龍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治療上就需要對三者進行調整,使其恢復到協調狀態。其中,“龍”是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動力,其性質近似於漠族中醫的風或氣,但含義比中醫的風或氣更為廣泛“赤巴”譯成漢語是膽或火,具有中醫“火”的性質,主要功能是產生熱能,維持體溫,增強胃的功能,長氣色,壯膽量,生智慧等“培根”譯成漠語是涎或水,它相當於中醫的津、涎,但含義較為廣泛,與人體內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地物質和機能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關於疾病發生的機理,藏醫認為歸根到底是由於“龍”、“赤巴”、“培根”三者之間失去平衡和協調,使身體的元氣受到了傷害,因而危及健康。因此,治療的目的,就是調整這三大因素地偏盛偏衰,使其能夠重新協調起來。
由於民族習慣及民俗關係,藏醫對於人體解剖及生理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古代藏醫用各種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各臟器地生理功能,例如心臟國王,端坐在寶座上,居人體胸腔的正中;肺臟猶如大臣和太子,圍繞著君王;肝戚和脾臟似君王的大、小後、妃,處在君王下端,但關係又很密切;腎臟像一座房屋的脊樑,沒有它,身體就不能成為一棟大廈。
從這些有趣的比喻可以看出,古代藏醫已對人體有了較為科學的認識。葉之秋知道無法完全以中醫的理論解釋藏醫,但對桑吉堪布治療的一些醫案很鹹興趣,在聽他談論治療方法和理論依據時,暗暗以中醫的角度想像如何如何治療,如何能以最安全和最快捷的方法使病人得到最好的恢復。一番談論下來,兩人均感覺受益匪淺。
葉之秋從談話中也瞭解到,桑吉堪布正在研究如何將念力更好地和醫術融合在一起的課題,與他的法醫道有異曲同工之妙,便將自己的一些經驗說了出來,並當場演示了自創的靈針之術,並闡述了靈灸之術的要領。藏醫之中也有針灸之術,這下讓桑吉堪布有愧不如的同時也大受啟發,開闢了新的思路。
第三百一十二章 九字真言
初探門道 第三百一十二章 九字真言
對於葉之秋的坦誠之舉,做為回報,桑吉堪布從櫃子中拿出一本手抄卷,送給葉之秋,說這是他多年來一些行醫時的心得,裡面詳細記載了一些病例和治療過程。葉之秋聽後大喜,當開啟手抄捲髮現是藏時,頓時傻了眼。桑吉堪布知道他不懂藏,答應儘快翻譯成漢語送給他,葉之秋趕緊稱謝。兩人最後還達成了一項共識,無論是中醫或者藏醫,都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理論體系不夠科學而且不夠量化,並缺乏完整的科學的實驗,所以容易被世人誤解為偽科學。葉之秋暗下決心,有生之年一定要在這方面下功夫,爭取早日整理出一套完整、系統,令人信服的科學理論,使祖國的傳統醫學洗脫“偽科學”的冤名,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界的面前”“。
就在他尋思的時候,忽然心頭一陣燥熱傳來,眉心開始隱隱作痛,渾身法力也有潰散的跡象。熟悉的感覺讓葉之秋吃了一驚,糟糕!先前向喇嘛們澄清事情後,和桑吉聊得過於投入,竟然忘了妙諦印決中“烈”字訣的反噬力!
劇痛開始傳來,葉之秋咬著牙一聲不吭,但異常的狀態馬上落在了對面那位精通醫理和念力的高僧眼裡。
桑吉堪布對葉之秋的異常感到特別的驚訝,因為這種症狀在他看來是何等的眼熟。看到葉之秋痛苦的樣子,他沒有遲疑,雙臂外張,十根手指在一剎那間以奇怪的節奏飛快地顫抖了起來,最後雙手合攏一處,兩根食指立起,其他手指交叉重疊在一起,結成一個與嘉措和貢布不同的手印,這一結印,一股莫大的力量散發了出來,朝葉之秋的眉心一點,沉聲一喝“臨!”
葉之秋明覺一陣極其清涼的感覺從眉心傳來,散落到四肢百骸中,有種說不出的舒服感覺,那種疼痛也大為減輕,更奇妙的是,這種“臨”字訣的力量居然帶動了體內原本已經“碎裂”的法力,將那股不斷髮作的反噬力漸漸壓制了下來。
“多謝大師妙手!”葉之秋沒想到自己最害怕的反噬居然被桑吉堪布輕易地消除了,調息了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