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說話,老百姓誰都不相信,只相信軍人;誰的話都不聽,就聽軍人的。但問題是,洛水鎮全鎮萬多戶口,萬人,遇難學生家長110個,我們人生地不熟,兩眼一抹黑,上哪兒去找這110個家長啊?再說了,即便找到了,怎麼張嘴說話?怎麼給他們做工作?比如家長問,樓房為什麼會倒?我們怎麼回答?家長問,孩子怎麼會死?我們如何解釋?家長問,經濟損失怎麼賠償?我們怎麼表態?家長說,一定要嚴懲豆腐渣工程的*分子,我們又怎麼說?當時所有的政策都沒有出臺,這些問題我們根本無法回答。所以接到任務後,我感到非常頭疼,非常棘手。但又一想,大地震剛剛過去,在這種混亂不堪、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地方有難,除了依靠軍人,還能找誰?所以我們從鎮上找來這110個學生家長的電話號碼和家庭住址,然後硬著頭皮,一家一家地去做思想動員工作,主要是做主要家長的工作。剛開始進村時,我們都是悄悄去的,不敢說是去做工作,而是以檢視災情為名,讓村裡人遠遠地給我們指一指學生家長的房子,再上門。上門後,我們也不敢直奔主題,而是先繞彎子,問問有什麼困難,有什麼事幹,然後沒事也要找點事幹,比如打掃打掃衛生,清理清理廢墟,收拾收拾垃圾,幫著塔搭災棚;同時讓醫生上門就診,免費送藥看病,等等。總之髒活、苦活、累活,軍人全包了。說白了,就是先套套近乎,融洽融洽感情,然後再做工作。等家長們的工作基本做通了,挖墳坑的事情又落到了軍人頭上。
軍人挖戰壕,天經地義,順理成章;軍人挖墳坑,似乎不可思議,有背常理。何況挖墳坑不像挖樹坑,很難,有講究,黃繼光團的官名們根本不會。不僅不會,連見都沒見過,自然更無經驗可言;再者,無論是洛水還是紅白,墳場均選在山上。而山上,表面看似泥土,下面盡是石頭,用戰士們的話來說,每挖一公分,都要付出吃奶的力氣!黃繼光團主要負責洛水、紅白兩個地方的挖坑。洛水挖坑的方法是,先用推土機推出幾個大槽,戰士們再在大槽裡挖小坑,一個小坑,一米寬左右,合葬兩人;而紅白挖的是小坑,即一人一坑,主要由三營機炮連負責。
機炮連指導員楊志鵬告訴我說,5月14號早上6點,他們連就接到了上山挖坑的命令。他們一共去了72個戰士,都很年輕,除了幾個“90後”的,全是“80後”。挖坑的標準是,每個坑長米,寬60公分,深70公分。兩人一組,一對一,7點開工。戰士們原以為挖坑沒有啥,一挖嚇一跳。因為剛開始看上去都是土,挖到大約50公分時候,石頭便冒出來了。若是遇上小石頭或者一般大小的石頭,還沒啥問題,一旦遇上大石頭,麻煩可就大了。有的大石頭一兩米長,把兩個坑的位置都佔了,但不能用炸藥炸,只能用鐵鎬挖、鐵鍬刨、鐵錘砸,然後再用鋼釺分解。大石頭搞出來後,要用土把窟窿填平,再用手把窟窿抹好,前後對正,左右補齊,一個坑有時要挖2個小時。坑挖好了,戰士們手上全是血泡,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還要求戰士們把坑挖得好看一些,縱成一路,橫成一列,儘量在形式上有一種美感,好讓遇難者的親屬們見了高興。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鏡頭10 替生者下葬,為死者站崗(3)
排長汪繼敏說,挖坑還不能慢,必須快,為什麼?因為後面的屍體不斷地往山上運,如果屍體運到了,坑還沒挖好,就會影響後面遺體的掩埋。再說了,死者的親人還等著呢!但在山上挖坑,確實太難挖了,開始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挖了幾個坑,地方搞防疫工作的同志來看了後說不行,挖得淺了。他們二話不說,又加班加點,重新再挖。第一天,屍體多,我們確實只挖了70公分深;第二天,屍體少點了,我們就挖了米深,最淺的坑,也挖了1米深;第三天,屍體更少了,坑挖好後,見屍體還沒運上來,我們就再挖深一點,好一點。
當然,不是所有戰士都願意挖墳坑的。有些戰士一開始對挖坑並不理解,因為他們來災區,一心想的就是救人!廢墟上救人,多好啊,既轟轟烈烈,又驚心動魄,還名揚全國,一旦救出一個人來,就能上電視,上報紙,一不留神,一夜間還可能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英雄!而挖墳坑,既枯燥費力,還默默無聞。所以被安排去為死人挖坑的戰士,一開始心裡也是有些想法的。
但想法歸想法,墳坑照樣得挖。指導員楊志鵬說,第一天,72個戰士挖了180個坑。第二天,挖了大半天,又挖了50個坑。當這230個坑像佇列方陣一樣突然集體出現在戰士們面前時,戰士們都嚇了一跳!為什麼呢?因為既然要求挖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