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指大。村裡面的人都是很熟絡的,這個訊息傳開來了。

傳到了B村:

“A村有人捉了一條三指大的蛇。”

“不對,是和手臂一樣大小的,聽說在脖子上繞三圈才帶回來呢,三指大,捉回來有什麼意思呢?”

訊息再次不脛而走,很快C村民都知道了,大家議論紛紛:

“聽說A村有人捉了一條手臂大小的蛇。”

“不是吧,聽說有人腰那麼大,我是聽B村說的,應該不會錯。”

……

A村抓蛇的故事後來越傳越神,越傳越玄,甚至有人說是抓了一條龍。終於,有一好(hao)事者聽說了這件事,決定要去拜訪這位近乎神化了的捕蛇者,順便看看那條“龍”長什麼樣子,該人去A村途中,經過了C村B村,發現每個村莊所說的都不一樣。後來,來到A村,找到捕蛇者,才知道事實的真相,不禁哈哈大笑。捕蛇者問其因何發笑,好事者把此行來的目的和途中的所聽所聞告知捕蛇者,捕蛇者聽後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從此“神話”變成了“笑話”。

我們試想一下,要是沒有這個好事者前來求證,估計那條蛇要被傳成為龍之後,由祖輩們代代相傳下去,變成民間名副其實傳說故事。

1。2概念與感覺

①概念因應用的需要而產生

有位小朋友抱著媽媽說:

“我很害怕,前面有隻狗!”

“不用怕,那是一頭牛。”媽媽說。

“可它有兩隻腳和兩隻腿呀。”

在這裡面,小朋友把有“兩隻腳”和“兩隻腿”的動物一概認為是狗。

媽媽於是語重深長告訴孩子:

“狗和牛的區別是,牛是有角的,狗是沒有角的。”

這位小朋友記住了,再有一天他遇上了一隻長頸鹿,

“媽媽,你看那隻狗在吃樹葉!”

於是媽媽又告訴孩子:

“這是一直長頸鹿,它的脖子很長很長的,和狗不一樣,狗的脖子很短呢。”

……

接下來是一個很漫長的故事,小朋友終於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之後,認識了狗。

在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概念為何而存在?

角——無角,用於區分於,牛——狗

長脖子——短脖子,用於區分於,長頸鹿——狗

我們為了區分事物與事物的不同,從而更好地對事物進行識別,因此對一件事物,新增了某一些概念。更直接地說,這世界最原始是沒有概念存在的,因為某種需要(如人為了區分不同事物),於是就誕生了概念,誕生了認識。

這個結論不是哲學課本上的概念,因為你很快就能發覺它的重要性。

被認為是中國哲學以及謀略的經典著作《老子》,開篇就直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認為言語是無法表達出原本真正的,勸人不要執於言辭,老子正是以這樣的十二個字開始了對他思想的詮釋。我們反過來想,常言道“名不正,則言不順”,因為名是為著應用而設的,如果名不恰當了,那應用起來就有問題了,所以在兵戰中,出師需要有“名”。

閱讀提示:這一節希望讀者在第二次閱讀的時候聯絡整本書,因為筆者對本書中所有概念的定義詮釋,都是這個思路,再次回顧會更加理解以下的解說。

比如,山原本只是山,但當你站了位置,你才看到了山的一面,於是你得到了一個山的風景,此時你所站的位置,上文中叫做應用,在整本書中叫做太極。當你不斷地改變位置的時候,展現在你面前的會有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風景,可是這些都是合理的,都是源於山。我們會偶爾聽到一些話,如“沒有風景,才是最好的風景”,“不解釋,才是最好的解釋”,正是無極原理,也是“山還是山”的第三種境界。

例如這些回答就是很原始的,沒有節外生枝:

“皇帝死了之後,皇帝的兒子做什麼呢?”

——“做皇帝。”

“錯!是做孤兒!”

“一個要吃很多飯才飽的人,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很餓的人。”

“錯!他是一個好難飽的人!”

再聯絡到永珍演化,太極建模,這個形象可以是磨豆腐,可以是旋轉不斷的陀螺,可以是圍繞一個專案大家在忙碌。(這些聯想在分析聯絡問題或是預測上均是非常重要,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