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確定安吉兒……安吉!說的是實話,那麼我也可以放心……哦,該死的,為什麼會有種蠢蠢欲動的感覺?她現在有女朋友有約會物件……麗芙搓揉著自己的臉蛋,然後一個曾經的話語從心裡冒了出來:公平競爭!
熱鬧的聖誕節很快就要過去了,接下來的又是熱鬧的新年,不過對於影評人來說最熱鬧的卻是天使小姐的新電影《女王》的上映。雖然只在洛杉磯和倫敦的兩家劇院進行點映,卻依舊吸引了大批的影評人前去捧場。
“這是部出色的電影,是對‘妥協’這個詞最好的詮釋。安吉拉就像她當初承諾的那樣,沒有加入任何的個人觀點以及感情色彩,建立在大量的史料的基礎上比較全面的講述了這段特殊時期的所發生的故事。
她揭開了籠罩在王室身上的那層神秘的面紗,為我們描繪了一副真實的王室生活的畫卷,告訴我們英國女王也和普通人一樣會生氣會悲傷會無奈。必須承認,就算你因為戴安娜王妃不喜歡伊麗莎白二世,卻無法否認她的魄力和對信念的堅持。
海倫·米勒的表演非常的出色,她完全抓住了女王的內心世界,有時候你甚至會以為那就是伊麗莎白二世在螢幕上。而飾演布萊爾的鮑里斯·博德利同樣在對戲中不落下風,一副首相的風範並且收放自如。雖然在剪輯上略微零碎了點,而且首相先生的生活場景較少——不過他的轉變交代得非常好——這依然是部出色的電影。
安吉拉再次向人們展示了她那讓人驚人的能力,這樣一個連男性也不容易把握的政治題材,電影中的幾位角色都還活在這個世界上,卻讓她拍攝得圓轉自滴水不漏。不過,想想她在19歲就可以拍出《鋼琴家》這樣的電影,也就不奇怪了。”
這是《好萊塢報道》上面的一篇影評,雖然有讚許有批評,但總的來說還算是讚許要多一些。大多數美國媒體也是如此,即使有批評的聲音,也不像那些小報那樣為銷售量隨便亂說,不過他們大多把目光聚集在拍攝手法又或者演員的表演上面,英國王室怎樣卻很少談及,因為這不管他們或者說不管美國人的事。
英美兩國的媒體的區別就在這裡,不過從一開始就期待著《女王》的英國媒體,卻在這部電影上映後變得有些各說各話。
佈滿荊棘的成長路 255 在南京
“坦白的說,這部電影基本上還算不錯,只是對王室的描繪過多而且零碎。如果換一位導演的話可能會更好,因為安吉拉的身份讓這些描繪並不完全信服。”一家報紙如此寫道。
“我認為這應該是安吉拉在《鋼琴家》之後執導的最好的一部電影,能將真人真事搬上大螢幕同時做到不偏不倚的人不多。”這個英國某個電影網站上的文章。
簡單的說就是,不同的黨派分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解讀電影,然後各執己見討論得不亦樂乎——誰讓這是部政治電影,又涉及到了現實中的人物。
這樣一來,公眾的好奇心卻被大幅度的提了起來,於是當《女王》在新年之後上映時,一度在英國火爆得不輸給那些大製作,就連布萊爾也抽空帶著全家人去電影院捧場。
“相對的非常客觀,雖然還有些小瑕疵,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安吉拉小姐做得很棒。”布萊爾在看完電影后如此評價道,雖然布萊爾夫人忍不住嘀咕了幾句“對王室的描繪太過”之類的話,還是承認電影中自己丈夫的那些經歷還是很忠於事實的。
至於王室那邊,卻相當的低調,如果不是記者在例行會議上問到,王室發言人可能根本不會提起。即使如此,也只是以“這是部比較客觀公正的電影”敷衍過去,不過有訊息宣稱女王曾獨自在白金漢宮裡觀看這部電影,發言人被問到的時候既沒承認也沒否認。
雖然這樣,電影在英國公眾當中卻被一直叫好。主要是因為和戴安娜王妃有關的鏡頭沒有多少,而且都是從記錄片裡剪輯的。加上電影本身並沒有偏袒哪一方,只是將能知道的發生過的事實展現出來,所以他們很容易就接受了。
“不過還有一點,這是女王陛下首次在家事上對民眾做了讓步,潛意識裡大家都很喜歡回味下。”在外公的莊園裡的時候,安吉拉半開玩笑的這麼對老人說道。
外公笑著搖搖頭,很認真的說道:“不管怎樣,所有人都認為這是部非常出色的電影。”
無論各種觀點怎麼爭吵,有一點卻是他們的共識,那就是最早的《好萊塢報道》中的那個觀點:對“妥協”這個詞最好的詮釋!女王的改變以及布萊爾改變,都是在細節的推動下水到渠成。雖然敘事方面略有瑕疵,卻不動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