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與張遼、龐統、麴演等人共事。田豫敢肯定眼前的齊侯絕非易予之輩。因為有怎樣的主上就有怎樣的臣下。銳意進取、井然有序,蔡吉之前人雖遠在幽州,卻早已透過張遼、龐統等臣下,向幽州各方宣告了她想要怎樣一個幽州。
"豫定不負齊侯重託!"田豫毫不猶豫地抱拳領命道。
面對田豫鏗鏘有力的答覆,蔡吉滿意地點了點頭。與此同時,關外肆虐的野風中隱約傳來了一陣悠揚而又沉重的號角聲,蔡吉等人趕緊止住了話題,手扶城垛循聲望去。遙見長城另一邊的地坪線上黑壓壓的一片鐵騎正如潮水一般帶著濃濃煞氣朝這邊湧來。然而城牆上的蔡吉並沒有被這股來勢洶洶的黑潮所嚇倒,反而嘴角上揚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因為對面迎風飄揚的旗幟上赫然寫著一個碩大的"遼"字。
張遼一馬當先領著大隊騎兵朝著長城的方向漸馳漸近,黑色的披風乘風掠起宛若一隻大鵬展翅高飛。張遼乃幷州雁門馬邑人,自小便在長城邊上長大。可以說佇立於荒原之上的長城既是他童年時的記憶,又是他年輕時的志向。據張遼家中長輩的說法馬邑張氏是聶翁壹的後代,為避怨才改姓為張。這裡的“怨”指的正是漢武帝時的馬邑之謀。
漢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張遼的先祖聶壹出於對匈奴的熟悉和對漢王朝邊患不息的焦慮,透過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議,和親之後漢朝已經取信於匈奴,只要誘之以利,必定能將之擊潰。於是聶壹奉命以自身作餌,親到匈奴陣營。向當時的軍臣單于詐降,更稱自己能斬殺馬邑縣令,迫使馬邑舉城投降,然後可盡得該城財物。單于信其言,又貪其利,便立刻策劃起兵。聶壹回漢後,以一名罪犯的首級訛稱為馬邑長吏之頭。以示時機已至,引誘匈奴軍深入重地。
計劃本來順利進行,孰料單于在行軍之際,發現城野之間只見牲畜,不見一人,於是起了疑心。他派兵攻下一個碉堡,俘虜了一名尉史。該尉史揭穿了早已有三十多萬漢軍埋伏在馬邑附近的真相,識破陰謀的單于大驚退軍。漢軍設伏全無用武之地。王恢判斷形勢後,認為已經錯過了襲擊匈奴軍輜重的最佳時機,於是決定收兵回師,“馬邑之謀”遂以失敗告終。而作為雁門豪族的聶氏因得罪匈奴,又未能助漢軍達成戰略,遂在之後的歲月裡逐步衰敗。直至連後代都改名換姓以求自保。
張遼身為聶壹的後人當然覺得這樣的結局對他的先祖很不公平。馬邑之謀雖事敗,卻終究是結束了大漢立國之初對匈奴奉行的和親政策,同時也拉開了漢匈全面戰爭的序幕。聶壹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聶壹的後人更不能就此沉淪下去。故而就算之前在何進、董卓、呂布帳下蹉跎了數年,張遼都從未放棄過心中“封狼居胥”的夢想。而此刻的他更是深信自己定能達成先祖未能完成遺志,因為他張遼這一次終於找到了一個值得信賴的主上!
隨著張遼的兵馬越過一箭之地的石標,長城上兩排長號頓時仰天而起,用嗚嗚齊鳴來迎接遠歸的將士。張遼旋即一揚馬鞭指著前方高聳的長城,向身旁一個年約四十的中年男子說道,“閻校尉,瞧,齊侯正在城上。”
眼前這個與張遼並肩而馳的中年男子正是烏桓校尉閻柔。此人在幽州可算是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據說閻柔本是燕國廣陽(今北京市附近)人,年少時曾被烏丸、鮮卑擄去塞外,誰知他後來非但沒客死他鄉,反而憑藉的自己的機警博得了胡人的信任。由於閻柔在烏桓、鮮卑各部間頗有名望,又是個漢人,所以頗受關內諸侯器重。他先是被漁陽太守鮮于輔等推舉為烏丸司馬,後又與袁紹結成了親家。哪怕是遠在許都的曹操也在官渡之戰時,借天子之名封閻柔為烏桓校尉,賜爵關內侯。不過無論是對閻柔有知遇之恩的鮮于輔,還是他的女婿袁尚,亦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閻柔採取的態度都是聽封不聽調。但這一次面對與他無親無故,無恩無德的齊侯蔡安貞,閻柔卻不得不離開他的領地,親自來代郡覲見這位女諸侯。
閻柔會做出如此選擇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縣官不如現管。經過一年多的觀望,閻柔可算是好生見識了一番張遼與龐統的手段,心知此二人絕非之前的公孫瓚、袁熙之流可以比擬。加之田豫又數次來信勸他向蔡吉投誠,於是在權衡了一番利弊之後,閻柔親手燒了高幹送來的書信,轉而隨張遼來到了代郡。他之所以會拒絕跟隨高幹起事,一方面是他並不看好高幹能力,另一方面也與袁譚棄父而逃的惡名有關。在閻柔看來一個人若是連自己的父親都能出賣,那他也能出賣其他任何人,加之鮮卑人又素來以武為尊,不講信義。多年來在北地生存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