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止,不再
多說了。
每一位太太小姐,讀了這些故事,儘可以自由發表她的意見和感想;我呢,寫到這裡,
就要擱筆了。我衷心感謝天主,承蒙天主的幫助和引領,我花了幾年心血,總算了卻一件心
願。
可愛的太太小姐們,但願天主的仁愛和安寧與你們同在;要是你們讀了這些故事,覺得
多少有些獲益,那麼請別忘了我吧。
'《十日談》(一稱《咖略特王子》)的第十天,亦即最後一天,至此告終。'
…
上一頁 譯後記
《十日談》全譯本初版於1958年的上半年,這次再版,對二十五年前的譯文在利用原
紙型的條件下,作了區域性修訂。
介紹這部名著,根據下列三種英譯本轉譯:
1.潘譯本
2.裡格譯本
3.阿爾亭頓譯本
潘是第一個完整地把《十日談》介紹給英國的譯者(1886),他的譯文很嚴謹,可說一
絲不苟;缺點是有時候過於追求形式上的近似,難免語句累贅、詞義生澀,損害了文筆的流
暢。不過如果以翻譯者的眼光來看,這個本子該是最為可信,與原文的面貌恐怕也最為接
近,因此就拿它作為主要依據。
裡格的譯文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潘譯本的偏差,因此受到好評。阿爾亭頓是英國現代進
步作家,他的譯本使比較繁重的古典文體接近於明快的現代口語,還按照現代行文的習慣,
重新分了段落,讀來比較醒目,這是個很大的特色,對於普及古典作品,該是有意義的,但
如果不作為一般讀物,而是作為翻譯的底本,則不免感到疏漏和誤譯的地方比較多些。這兩
種譯本,我們翻譯時就作為參考,也得到很多幫助。
逢到以上三種英譯互有出入,譯者作了抉擇,或是根據參考的本子有所補充時,較重大
的地方,一般都加以註明。中澤本的分段,主要依據阿爾亭頓譯本。我們採用了潘譯本和裡
格譯本的一部分譯註,都分別寫明;其餘未寫明的,都是為了便於讀者參考,由譯者加上
的。
其次談談我們的譯文。為了保持語氣的前後統一,經過共同商討,我們認為,介紹《十
日談》這樣一部古典作品,譯文不必過於拘泥,但也不能失之油滑,我國舊小說、話本中使
用的那種生動明快的語言,是值得我們參考的;而從英譯本看,原著的風格大概也確是比較
樸素——儘管在語法結構上跟我國語文有繁簡之分。在工作過程中,又採取了分譯互校的辦
法,使彼此的筆調儘可能接近些。
“原序”和“跋”,第一天到第四天,第九天,方平譯;第六天除故事第十外,第八天
除故事第八、第九、第十外,方平譯。第七天,第十天,王科一譯;第五天除故事第四、第
八外,王科一譯。
《十日談》由於歷來受到讀者的歡迎,不但世界各國都有譯本,而且插圖本也特別繁
多。在歐洲出現印刷機之前,1409年就有了威尼斯的手繪插圖本。這以後,從十五世紀後期
民間藝人的木刻,到現代的帶有象徵派色彩的插圖,幾乎各種藝術風格、各種流派、各種表
現形式(版畫、油畫、素描等)都有。我們從能夠收集到的好幾種插圖本里,選取了藝術性
較強的兩組黑白插畫,是薩佛其和哈舒伯格的作品,前者線條圓熟,畫面典雅秀麗,後者構
圖緊湊,富於新意和裝飾風格。兩組各十幅,複製成版,列在卷首,供讀者欣賞。
每篇故事的頭花,採自俄譯本《十日談》(國家文學藝術出版社,1955),這原是《十
日談》最早的插圖本(威尼斯版,1492)上的木刻,具有民間藝術古拙質樸的特色,構圖手
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時候表現了單一的主題(如第四天故事第四),有時又採取了連環畫的
方式,表現了故事中的兩個環節(如第六天故事第十);是使人感到興趣的是,有時大膽地
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把故事中一連串事件都組織在同一幅畫面上(如第一天故事第
四),讓人想起了我國